采荷三小“走读杭州”实践出真知
校长黄升昊想为这门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
最近这段时间,采荷三小校长黄升昊一直在考虑一件事:找老师为“走读杭州”这门课程编写教材。
“走读杭州”是采荷三小在2012年尝试开设的一门课程,通过让学生去博物馆、工厂企业、名人故居等实地考察的方式,混合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当中所含的各种知识与趣味。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对象与方法
上周五下午,记者去了一趟采荷三小的采荷校区,跟着504班的学生上了一节“走读杭州”的体验课。
这是一堂校内课,简单地讲,就是在为下周上实践课之前,先做一个准备,确定下实践过程中要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以及方案的制定。
下周五,他们准备要去实践的地方是太子湾公园,研究的对象自然是花卉中的其中一种。
“我们研究樱花吧”“樱花不好,下雨樱花被打落了很多,能找到的不多了”“水仙、水仙,我上周去的时候看到有一大片……” 研究对象虽然是花卉,但研究哪一种花,最终是由每个小组的成员自己决定,实践星小队7个成员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要研究的对象。
孙梦楠是实践星小队中的一员,最后她力排众议,将研究对象定为水仙花。太子湾最出名的是郁金香,但他们为什么不选择郁金香?队长严格说,郁金香已经有别的小队在研究了,研究对象在选择上最好不要重复。
“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负责写方案、有的负责拍照,队长主要负责统筹,不过我们是轮流当队长。”严格告诉记者,说话的同时,眼睛还不忘盯着电脑屏幕,她正和小队成员忙着写方案。
细看他们写的方案,要素很齐全,写明了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且每个人的分工也写得很清楚,“刚开始当然不会,不过写多了就很熟练了。”严格说。
“走读”中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
“走读杭州”是采荷三小全校学生共有的课程,每个年级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以五年级为例,这学期的课程有三大主题,分别是春之花、科技以及戏曲文化,每个主题下面又会有不同的活动地点,如科技主题会去科技馆、低碳博物馆等。
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周五下午,采取三周一个循环的模式,也就是说,第一周的课通常是校内准备课;第二周的课就是实践课,学生根据自己拟定的研究方案实地进行研究与探索;第三周的课则是汇报课,小组成员需要把实地研究后的成果,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小组的学生。
不同的年级会有不同的汇报方式。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识字量有限,通常会以画或者小品的形式呈现,也有学生画完之后会口述画中的含义,老师会帮他们记录。校长黄升昊认为,低年级学生汇报的成果在大人看来未必会满意,但这当中注重的是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东西,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在黄升昊的观念里,“走读杭州”其实是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渗透,以这种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组织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当然,在“走读”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学会相互照顾,注意到了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比如在上下车的过程中会文明排队,在乘车的过程中会主动照顾晕车的同学,让他们坐前面等。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严斐 通讯员 陈渊渊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