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浙江部署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
部署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
瞄准短板,浙江水利建设再提速
今年汛期,浙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太湖高水位和台风的双重影响下,浙江凭借多年来水利建设的成果,安然度过险情。然而,浙江面临超标准洪水时仍存在明显短板,浙江水利建设仍需大干快上。
11月29日,在金华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加快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的意见》,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吹响了下阶段水利建设的集结号。根据《意见》,浙江将聚焦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用5年时间加快建设138个防洪排涝项目,完成投资额近2000亿元。
一以贯之 成效初显
上游来水急,山洪频发;下游排水难,内涝易生;海岸线长,常遭台风正面袭击……这样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浙江洪涝灾害多发易发。
为保一方安澜,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大力抓水利工程建设。2013年底,我省部署开展“五水共治”,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浙江完成水利投资2038亿元,比“十一五”增逾九成。
投资力度加大,浙江水利设施随之升级换代——如今,全省有水库4324座,主要江河堤防1.47万公里,海塘2723公里,规模以上水闸1.3万座,泵站近5万座,水电站3213座。
浙江通过“千里海塘”“城市防洪”等一批重大防洪排涝挡潮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主要江河流域“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若要问,这一个个的水利工程作用有多大,从总投资10亿元的杭州三堡排涝泵站工程便能窥得一二。今年,它首次参与了杭嘉湖南排工程的超常规调度,尤其对应对太湖高水位意义重大。三堡泵站4台机组全部开闸的情况下,24小时就可以抽走170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1个半西湖的水量。这大大缓解了一直以来困扰杭州城区的涝水难排问题。
重点环节 短板犹在
成绩固然喜人,防汛短板却犹在。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浙江在防洪排涝方面仍处在“基本适应”阶段,水利建设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水平。
“尤其是杭嘉湖等五大沿海平原的排涝能力依然薄弱。”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地区地处流域下游,先天排水条件本就不足,加上这些年城镇化进程加快,排涝设施配套滞后,总体排涝能力仅5年至10年一遇,个别地方甚至不足5年。“同时,这些地区又都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一旦大面积受淹,损失可想而知。”
只有大干水利、提速创优,早日补齐短板,抵御自然灾害时才更有底气。
“正是基于此,我们将加快实施百项千亿工程。”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今后5年,全省将重点推进建设138个防洪排涝项目,完成投资约2000亿元,既包括五大平原骨干排涝工程,还有重点推进的20座大中型水库、五大江河干堤加固工程和各重要城市排涝工程建设。
根据《意见》,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省五大江河防洪能力、五大平原排涝能力总体达到20年一遇规划标准,杭州市、宁波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设区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
多措并举 补齐短板
水利建设提速,离不开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的保障和各地各部门通力协作。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抓好项目管理,合理缩短建设周期,实现“完工见效一批、提前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完成前期一批”,确保工程早落地、早建成、早受益。
水利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审批效率快与慢直接关系项目能否早日建成。《意见》提出,各地要开辟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审批绿色通道,做到限时审批,国土资源、环保、规划建设、水利、林业、移民等部门要优先办理各类前置手续。
为了保障资金,《意见》还指出,各地对纳入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
除了常规财政资金保障,浙江还将创新融资机制,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节约投资成本,盘活固定资产,探索资产证券化,合法合规筹措工程建设资金;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用好过桥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金融政策,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