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博物馆推出“郑胜宁雕刻艺术展” 他用黄杨木雕刻出传统“三十六行”
“大匠之风”大师个人展系列——郑胜宁雕刻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6年4月8日—5月8日(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小河路334号)
“上行下行三十行, 行行总出状元郎”,从唐代开始,我国就有关于三十六行的记载。随着岁月变迁,一些传统行业在生活中渐行渐远,甚至消失于街头巷尾。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工美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郑胜宁雕刻艺术展”中,一套关于三十六行的木雕作品,将大家带回到过去,见识一番旧时老行当。
乐清黄杨木雕以其独特的神韵之美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三雕”,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黄杨木雕领域涌现出一批批大师级人物,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郑胜宁就是其中之一。他耗时四年,用黄杨木精雕细琢,完成了三十六个劳动者的形象塑造,惟妙惟肖地演绎出传统行业的形态。
郑胜宁18岁考入温州乐清木雕厂,开始与木雕结缘。上世纪90年代,郑胜宁进入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黄杨木雕创作与研究,逐渐由单一的黄杨木雕创作向根雕延伸。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撰文称:“其作品产量之巨,题材之广,表现手法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黄杨木又被称为“千年矮”,生长周期极慢,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雕刻黄杨木,同样需要倾注漫长的时间,才能使得作品神形兼备。
郑胜宁的木雕技法根植于传统乐清黄杨木雕技艺,取其雕刻精细、曲高和众之优势,同时将现代西洋雕塑的理念融入其中,钻研和吸收中西艺术精华。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对人物有着细腻、深刻的观察力,神情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本次展览精选百余件郑胜宁的木雕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十六行》系列,还有形态优美的《红练舞当空》、以汶川大地震为灵感创作的《孩子就是老师的生命》等作品。在展厅参观之余,观众还可以进入二楼郑胜宁大师的木雕工作室,近距离观摩创作过程,与大师切磋交流。
另外,本周日(4月17日)13:30-15:30,博物馆还针对成年观众开设了一场黄杨木花生雕刻体验,由郑胜宁本人(或徒弟)指导雕刻花生挂件。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冯秋萍 通讯员 沈欣宁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