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10.03.2017  14:44

2016年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和重大实践,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谋划思路举措,集聚各方力量,先后多次专题研究示范区建设工作,组织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批准成立了专门工作推进机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力亲为,推动示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会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郑洛新三市,注重整体谋划,夯实工作基础,健全推进机制,强化协调联动,推动示范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一、强化顶层设计,整体推动示范区建设
      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紧紧围绕“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省、市联动,统筹谋划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一是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在借鉴外省经验、结合河南省实际、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组织编制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规划图”和“施工图”,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有效支撑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二是积极构建“1+N”政策体系。按照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在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开放式创新、集聚海内外人才资源、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30条具有突破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政策。同时,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的原则,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目前,省检察院、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地税局等省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批支持示范区建设的配套政策,郑洛新三市也已制定出台了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意见,初步构建了有效支撑示范区发展的“1+N”政策体系。三是迅速建立了推动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示范区建设推进委员会),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常设机构,形成了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职从事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机制,郑洛新三市及三市高新区也相继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推动示范区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创新支持方式,强化示范区发展服务保障
      采取省、市、高新区联动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加快形成有利于示范区健康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一是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采取“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资金变基金”的方式,发起设立了首期规模3亿元的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带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地方政府和其他投资者共同支持创新创业。为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科技厅与工行、建行、中行、中信、中原、郑州等6家银行签署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计划3年内累计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1720亿元的授信支持,其中“科技贷”业务授信支持为170亿元,采取科技信贷损失补偿等方式,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省财政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了3亿元的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郑洛新三市也分别设立了专项配套资金,省市共投入总额近10亿元的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示范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三是探索建立协调联动的推动机制。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示范区建设方案、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省科技、发改、财政等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协作,整合相关资源向示范区倾斜,形成了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合力。郑洛新三市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及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通过省市联动、部门配合,形成了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推进机制。
      三、统筹创新资源,提升示范区创新发展能力
      坚持把高新区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主阵地,在充分发挥郑洛新三市和三个高新区现有创新资源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不断提升示范区创新发展能力。一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在示范区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18家,占河南省的60%。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河南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1家,增长23%,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1664家,其中919家集中在郑洛新三市,占河南省的55.3%。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14000家,其中4600多家集中在郑洛新三市,占河南省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载体。新增国家级创新载体平台20多家,河南省获批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郑州市获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洛阳市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带动河南省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组织实施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优先在示范区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4家,80%以上集中在郑洛新三市。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6家,其中47.6%集中在示范区。围绕示范区战略定位,引进了清华大学启源先进光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光启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的研发机构,已经逐步成为示范区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三是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针对河南省创新资源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突出柔性引进,集聚创新资源,补齐创新短板。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在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新突破,新建院士工作站26家,柔性引进22位院士、400多名团队成员进站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郑州大学成功引进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郑洛新三市组织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河洛英才计划”、“牧野人才计划” ,成功引进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带着团队和项目落户示范区。通过创新型企业、创新平台载体、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引领,三个高新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稳中有升,其中郑州、新乡高新区一年内排名上升了4位,郑州高新区跃升至全国第12位。2016年郑州、洛阳、新乡三个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引领带动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个百分点。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