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一郑树森李兰娟团队 创造肝病治疗“杭州标准”

11.01.2016  16:00

     团队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郑树森、李兰娟代表创新团队领奖。 王蕊 夏燕燕 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共同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项目,荣膺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这是我省首获该奖。回忆获奖时刻,郑树森仍然显得有些激动。

    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终末期肝病高致死率是国际医学难题,主要难点是重症化机制不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针对这些难点,郑树森和李兰娟两位院士领导的团队从肝移植治疗新技术新体系、肝癌肝移植新标准、人工肝治疗新方法、终末期肝病发生发展新机制等方面进行技术突破和理论创新。

    1986年,李兰娟院士当时还是主治医师,她所在的团队接诊了一位伴有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的爆发性肝衰竭的女性患者,因为当时没有小便,李兰娟就提出滤过透析并补充白蛋白等治疗,结果非常成功。也是这一次,开启了这个团队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之旅,也创建了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1998年这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首创李氏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方法,将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60%提高至80%以上。突破肝移植关键技术难点,创建一套肝移植新技术新体系,是该团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低剂量高价免疫球蛋白联合拉米夫定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新方案,成为国际主流方案。人均费用下降23万元,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率从10%降至2.1%。该研究成果已被斯坦福大学、梅奥等14家国际著名医学中心推广应用。目前,郑树森领导的团队已成功开展肝移植1837例,是国内最大的肝移植中心之一,患者术后3年存活率达75.7%,居国际领先水平。

    该创新团队突破肝癌肝移植国际传统标准,首创了结合生物学特征的“杭州标准”,成为新的“国际标准”。使肝癌肝移植从5厘米扩大到8厘米,获益人群扩大了52%,五年生存率高达72.5%,达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杂志,入选科技部重点成果。“杭州标准”引领了肝癌肝移植国际标准变革,已被国际同行公认为“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的重要分水岭”。

    另外,在李兰娟院士的牵头下,该团队在终末期肝病发生机制研究上获得新突破,首次发现骨桥蛋白的活化加重肝损伤,首次发现Oct4–Akt正反馈回路会促进肝炎重症化,率先揭示了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这一系列发现对终末期肝病重症化防治具有突破性价值,李兰娟院士因此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创新人物。

    说起创新团队的形成,郑树森院士认为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团队,“通过临床与基础、外科与内科多学科交叉、协同攻关,开创了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新模式,在攻克终末期肝病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创新团队。

    该团队1986年开展人工肝研究;1993年开展肝移植,开创了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新模式;1994年开展肝病微生态研究;2008年提出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2010年赴印尼先后开展了4例活体肝移植手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领先的移植医学从此迈向了世界。历时30年,创新团队逐步完善,引领了中国及世界终末期肝病诊治的发展。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汤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