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非遗文献馆落户杭州 万册文献彰非遗保护成果
文献馆内陈列的二十四节气信封
馆内收藏的“十佳百优”图书
中新网浙江新闻6月10日电(涂艺 蒋恒)6月10日是我国启动的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时,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3周年纪念日。当天,杭州市民也迎接了一份特别的纪念礼物----全国首个非遗主题文献馆开馆。
浙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古韵悠扬的浙派古琴、唱腔婉转的越剧、光影生动的海宁皮影戏、势如奔雷的余杭滚灯、凌空飞虹的泰顺廊桥……这些散落在浙江民间的文化瑰宝无不显现着浙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有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已达到217项,传承人数量为122人,省级非遗项目达到1076项,传承人数量为936人,其数量远远走在全国前列。在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展示浙江省的非遗保护成果等环节,非遗文献馆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该馆位于杭州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拱宸桥东侧,服务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个空间划分为借阅区、活态展示区、运河文献典藏室等多个区域,设有阅览座位200余个。全馆设计藏书量6万余册,开馆藏书量1万余册,藏有浙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图书,同时收集了各级各类非遗名录、基地和传承人的资料1580盒。此外,文献馆还专门收藏了大量运河文化和当地运河周边工业遗存的资料,累计有403种3000多册。
书籍是时代忠实的记录者。今年3月初,浙江省非遗文献馆筹建部门还征集了非遗相关文献资料和图书2030种,从中评出了“十佳百优”图书。每一部图书都生动地勾画出非遗的兴衰沉浮和发展现状。
“十佳百优”图书中,既有记录和反映浙江非遗保护不平凡历程的《浙江这十年》图集,还有浙江非遗保护工作“三部曲”《把根留住》、《风生水起》、《金声玉振》,以及体现出极高编撰水准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丛书》、《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甬上风华》、《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岱山渔风系列》等。
不光有纸质文献,文献馆更将不少非遗项目“搬”至馆内,让观众有机会走近非遗这本“活态书”。例如,以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瓯塑”塑造而成的《运河风情图》静立在非遗文献馆大门旁。画面中,山水树木、船只建筑,立体可感,显现出“浙江三雕一塑”的特有魅力。
而在文献馆序厅,走道两侧整齐排列着数十幅非遗摄影作品。“这些既是非常棒的摄影作品,又是珍贵的非遗文献资料。通过手机扫描作品下方的二维码,还能看到作者及非遗项目的资料简介。”工作人员介绍。
在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陈瑶看来,非遗文献馆不仅是记录、积累、传播和传承非遗知识的重要载体,还应担负起更多元的社会职责:“我们希望非遗文献馆能够进一步成为浙江非遗对外展示的窗口;浙江中小学生校外体验非遗的课堂;运河南端非遗旅游的景点;拱墅区百姓精神生活的乐园;全国非遗人向往的学术家园。”(完) 【谢士琳】来源:中新网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