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歌《遇见大运河》第一阶段世界巡演收官

01.02.2018  16:03

  上周,杭州歌剧舞剧院历时三年精心创作、采风巡演行程9万公里的世界文化遗产传播剧《遇见大运河》,在希腊首都雅典成功上演。这是该剧的第131场表演,也是该剧第一阶段世界巡演的收官之站。

  就在前天下午,《遇见大运河》总导演、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为《遇见大运河》开了一场特殊的“年会”:她邀请了数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方的观众代表,与该剧的艺术总监,及剧中男女主角面对面,一同探讨回顾这些年里的“遇见”与“生长”。

  杭州人非常熟悉的“老开心”周志华,早在2014年4月,就曾在杭歌排练厅看着身穿练功服的演员们表演了几个片段。“但就是那几个片段,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回想当时,周志华有些激动,“现场很多人跟我一样是不懂舞蹈的,但就是被感动到了。我想这是因为这部作品对普通观众而言,没有观赏门槛,它不是居高临下的视角,而是从我们熟悉的身边出发。这一点其实和我们曲艺有共通之处,也启发了我。

  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袁亚春是在《遇见大运河》上演一周年的2015年观看演出的。在他看来,大运河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大IP,大IP不是闭环、固守,它是开放与交流理念的产物,而大运河展示的,正是中国文化开放、交流的那一部分,特别是当演员们在各地去到街道、人群、运河边时,“他们自己就成了运河的一部分,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1994年出生的王伟东,两年前在湖州师范学院读书。他与《遇见大运河》相遇在“高雅艺术进校园巡演”期间。那一天,学校的剧场爆满,王伟东站着看完演出后,抑制不住激动,冲上舞台,向主创主演们鞠了一躬。他说,那场演出给予他的是内心的激荡,而那一躬:“是被打动的观众应当做的。

  王伟东的话,让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浙江大学教授郑强非常感兴趣。在郑强看来,能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讲述运河千年故事,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如果单讲历史,不触及现代,那就无法架起与今天的桥梁。从科学家的角度,郑强觉得这部剧是“传理”的,是“讲科学”的,它不仅表达了“一切生命都与水有关”,更传递出了现代中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的开放姿态,而这样的姿态放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是受欢迎的。

  “这部作品最初就定位为‘文化遗产传播剧’是令我惊喜的。而它成长起来的每一个节点,又都与运河申遗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大运河申遗办公室副主任姜师立也出现在年会的现场,他说,“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这件事,很多时候停留在口头,而崔巍和她的演员们做出了一种示范,他们每到一处都会走到运河边,走到人群中,让人们驻足停留,了解他们习以为常却没有注意过的运河,而这种注意其实就是一种保护。

  这句话让崔巍颇为感慨,她记起在埃及演出时,有一位来自黎巴嫩的导演说了一句令她至今难忘的话,“你提醒了我,我们的尼罗河也正在面临这样的遭遇。

  “我想,这正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崔巍表示。

  如果读者对这场“年会”感兴趣,可以收看本周六晚9时45分在杭州电视台播出的《我们圆桌会》。


文化边走边唱 化作依恋与记忆
  《遇见大运河》创排至今,6年来钱报记者一路关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