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提升乡村“净”界 打造村野山间的绿富美
中新浙江网6月20日电(记者奚金燕)多少年来,对于乡村,人们一直纠结于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中,喜欢它的朴实、宁静、生态、自然,又厌恶它的它脏、乱、差。多少乡村,看上去很美,住下来却很难……
但此刻,在浙江遂昌正悄然上演的一场“洁净革命”,或许可以终结这种矛盾的心情。围绕着“中国最洁净乡村”的蓝图,遂昌以“六边三化三美”行动为载体,将一个个小山村精心打磨成为了都市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乡土气息的魅力家园,用事实告诉着人们,乡村,让生活更美好。
绿化落地环境成乡村旅游“大卖点”
在遂昌大山深处,有一个特别的乡村,它是一个茶村,拥有茶园万亩,茶叶加工作坊122家,全村人世代以制茶、种茶为生;同时它又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村,只有500多户人家却开出了46家“农家乐”,村道两旁,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亭台楼阁,灯笼高挂,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外地游客。
然而让村民们苦恼的是,由于两种业态的“需求”不同,大田村的发展变得有些尴尬。原来村里制茶人数多,许多村民都会在门前搭建钢棚来放置茶青,连成片的钢棚基本上就把人行道给霸占了,加之村民经常乱堆乱放、乱丢乱弃,因此村里环境显得十分“不堪入目”。而另一方面,由于环境不理想,很多“途经”的游客单纯冲着吃饭而来,通常吃完就走,根本“留不住”。
“现在不是刚开始发展农家乐的时候了,大家觉得很新奇,有的吃就满意了,现在很多人吃的是环境,吃的是氛围。”苏欣认为:“大田农家乐发展到现阶段,需要提质。不提质,就会进入死胡同。”
大田村的境遇并不是个例。近年来,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乡村的宁静古拙吸引了都市人纷至沓来,然而内里脏乱差的环境却又让人敬而远之。
遂昌县领导班子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是遂昌的首选优势,好环境更是实实在在的富民生产力。为了改变乡野脏乱差的面貌,今年,遂昌启动了“六边三化三美”六年行动方案,目标到2020年,将该县57条公路达到洁化、绿化、美化标准,创建和提升19个美丽乡村精品村,打造3条美丽乡村风景线。
借势借力“六边三化三美”,今年,大田村一口气将沿街违章5500平方米的钢棚全部拆除,腾出空间做起了游步道,建起了小花坛。如今,走进大田村,从石砌矮墙、草搭长亭,到整齐的柴扉、精心修葺的土坯房,村民悠然地进行着的庭院改造,使美丽的田园风光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为推动农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大田村还将依托万亩茶园和汤沐园,开发户外运动、茶园骑行、水上乐园等系列健康项目,将山地自行车赛道、景区旅游和农家乐进行捆绑发展、经营,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农家乐旅游的升级版。
“如果不是借势借力六边三化三美,这件事情我三年都做不了。”大田村支书高桂松告诉记者,如今“六边三化三美”早已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的“美丽任务”,而村庄的洁净、村民的淳朴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最大招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乡村体验式消费,深深吸引着厌倦了都市尘嚣的城里人。
提升“净”界开启乡村写意人生
若说良好生态、隽秀风光是村庄的“外在美”,那么,人居环境改善则是村庄的“内在美”。而且,更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提起老家的变化,今年77岁的好川村村民宋章才连连用了几个“根本想不到”来形容:“以前饭都吃不饱,根本想不到现在村里还会种些花花草草,以前河边都是猪棚厕所,现在根本想不到还可以散步钓鱼……”
宋章才是一名根雕手艺人,从40岁开始学手艺,数十年下来积攒了不少根雕作品。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心底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建一个根雕收藏馆,将这些作品一一展示出来。为此,他特地申请了一块地。然而地批下来了,老人却犹豫了,“收藏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你说我这里建个收藏馆,背后是一片的猪舍厕所,怎么想怎么别扭……”出于这样的担忧,老人的根雕收藏馆迟迟没有动工。
可让老人没想到的是,转机很快就来了。在“六边三化三美”的推动下,村里溪流沿边13户的破旧猪栏和厕所被一一拆除,原来村间巷道乱堆乱放的杂物也全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古色古香的廊桥和鸟语花香的游步道。
为了保证水长清、门长绿,好川村还专门制定了村规民约,将“绿化、美化、洁化”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定中形成硬约束,在村级层面形成“美丽章程”,如家门口实行三包即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每年组织六星文明户评比等等,通过一系列“紧箍咒”整治不文明、不卫生行为,提升村民的文明卫生理念。
此外,好川村还依托村群言栏设立了群众“挑刺团”和项目建设监督团,邀请村民作为行动“挑刺员”和“监督员”,定期巡查,对发现影响村容村貌的问题,及时上报村里和乡里。
在村规民约的倒逼下,在村民“挑刺团”的监督下,点点滴滴的变化正在这个小山村发酵。现在走在好川村,家家户户门口都用青砖做起了统一的小围墙,绿树村边合,满庭花簇簇,兜住了看不尽的美好风光,而根雕收藏馆、村口牌坊等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
站在溪水旁,沐浴着缕缕微风,静看着河畔花开的宋章才颇有感触地说道:“可以说村里搞美化行动真的是雪中送炭,希望我的收藏馆也能给村子锦上添花。”
沿线成韵打造村野乡间“绿富美”
围绕生态和文化的后发优势经营山水,遂昌将乡村休闲养生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喝到了“头口水”,抢到了“头柱香”,七年来实现了乡村旅游“一路奔跑”。
然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深入人心,各地也相继发力乡村休闲旅游。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遂昌如何增强后劲,打造乡村旅游新常态?
“现在乡村建设的名头很多,有人说要打造美丽乡村,还有说打造幸福乡村,我们认为美丽和幸福的前提就是洁净。”遂昌县农办副主任王修华说道。
围绕着“中国最洁净乡村”的目标,遂昌以“六边三化三美”为载体,除了在大田村、好川村等村做好点上文章,力求村点出彩,还积极做好美丽乡村风景线整治提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把握村庄整体风格和特色,突出重点,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追求“沿线成韵”。
为把握点、线、面的协调性和特色性,便于重大建设整改项目评审和建设过程指导监督,遂昌县创新性地建立“1+6+X”工作机制。
“1是指联系村子的领导,6是指农办、林业、农业等六个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X是指项目所在村级负责人等。”王修华告诉记者,这样的机制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要素,避免无效劳动,集中力量实现村级改造。
自“1+6+X”工作机制建立以来,遂昌县委书记杜兴林、县长何卫宁等县领导带头每人联系两个精品村,通过不断深入联系村、路段调研指导,因地制宜整合历史文化村落、农家乐、农房改造、中心村培育等项目资源,为精品村建设量身制定特色项目。
沿着三际线一路向西,畲族风情的好川村、古色古香的大田村、依山傍水的独山村……一步一景,一村一特色,可谓各有魅力,个性独具,而好环境也为村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好客源。
青山绿水、白墙黑瓦……行走在长濂村,宛如走进一幅山清水秀、村容整洁的美丽新农村画卷。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人们口中的“猪粪村”。
早年,村民们穷得叮当响,没有营生出路就靠砍树和养猪卖钱,导致村里的树越来越少,猪粪越来越多。每每人还没到村里,就能老远闻到一股猪骚味。据村民回忆,“当时,别说是环保了,就是最基本的保护都提不上。”
为最大化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洁化工作,长濂村每月对全村各户卫生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年终进行量化考评,总评成绩前5名的农户,每户将奖励500元。在制度的激励下,村民积极参与拆除牛栏猪棚和违建,短短两年时间就摘掉了“猪粪村”的帽子。如今,这项制度已成为长濂村村容整治的“杀手锏”。
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长濂村瞄准“乡村休闲旅游”,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卖起了“环境”。
耕读气息浓郁的鞍山书院,4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群,夹道而建的古朴农家乐……如今,长濂村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村里的鞍山书院、民俗博物馆每日门庭若市,逢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2014年底,村集体固定资产超1.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以上,年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4000元。
从猪粪村到首富村的美丽蜕变正是遂昌推进“六边三化三美”应有的题中之义。“把家门口的环境整治好了,受益最大的是老百姓自己。”在杜兴林看来,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遂昌应抓住这次机遇,实现“美丽逆袭”。
凭借着这场“洁净革命”,遂昌将一个个小山村精心打磨成了一颗颗散落在山乡的珍珠,铺开了一幅“点有风情、线有风景、面有风光”的美丽乡村新格局,更将“美丽现象”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了“美丽经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