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全民涉旅 以旅兴农
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钱塘江和瓯江源头地区,也是浙江省重要生态屏障区。全县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经2013年调查确认,全县共有新一轮扶贫重点村135个,低收入农户23220户56718人,家庭人均收入5038元。近年来,遂昌把旅游作为第一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通过政府引导、资本推动、全民参与,先后建成4个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旅游景区。2014年接待游客12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46亿元,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品牌产业和引领产业,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等荣誉,山区农民积极参与旅游事业,初步享受到了发展红利。2014年度,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8元,同比增长12.3%,增幅连续8年居全省前列。其中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5元,同比增长17% ,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平均水平。
一、找准一个切入点——以农家乐带动全民涉旅
让农民参与旅游产业,既能浓厚县域旅游氛围,又能最大限度促进农民增收。着眼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遂昌找到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农家乐,把县域旅游定位为乡村休闲旅游,提出了“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积极探索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经济发展路径。
2006年,遂昌在新路湾镇三井村试点发展农家乐,先行先试的12户农家乐经营业主成功从一产转移到三产,当年人均收入超万元。这个新增收引擎拓展了山区扶贫工作思路,全县开始着力推进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环境美化、农民经营管理培训等为重点的公益性扶贫。
在扶贫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县20个乡镇(街道)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民宿、农家乐村(点)达83个,经营户588户,共有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11个、市级精品农家乐综合体3个、市级特色村(点) 26个,五星级农家乐3家,四星级经营户(点)7个,民宿和农家乐床位共6159个,餐位48510个,从业人员超万人。2014年,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262万人次,同比增长33.8% ,经营收入2.6亿元,同比增40.7%。
二、探索一套新机制——建立严密的组织保障体系
为确保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遂昌建立了集组织、政策、资金为一体的组织保障体系。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农家乐协会,负责协调、宣传、营销、培训和村级协会管理。同时,还从各部门聘请退居二线、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充实农家乐服务指导团,从农家乐规划到营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遂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关于提升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多项政策扶持力度走在浙江省前列,如“每年度安排旅游项目用地指标不少于全县年度用地指标的30%”。2014年又出台了《重大非公项目招商扶持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旅游项目招商程序、优惠政策及协调机制,为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招商提供了制度保障。
县财政设立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促进扶贫重点村农家乐发展。近五年来,遂昌投入乡村休闲旅游的旅游扶贫资金达1.8亿元,其中农家乐发展扶贫资金达4189万元。目前,各农家乐重点村已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篮球场、文化活动中心、公厕等基础设施,村庄道路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农家乐的接待能力逐步提升。
三、打出一套组合拳——增强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影响力
为进一步打响“健康、快乐、休闲”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遂昌深度挖掘历史文脉,严格规范行业监管,精准营销拓展市场,强势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一是 以文化融入为突破口,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品位。 遂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汤显祖文化、好川文化、红色文化、黄金文化等诸多文化金名片。在推进“旅游扶贫”工作中,我们致力于文化元素整合融合,努力实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以特色文化助推农家乐发展。在南尖岩、大柯、车前等具有深厚农耕文化、风景秀丽的农家村举办摄影节。在大田、红星坪等具有温泉资源的农家乐村开发水养文化。同时,举办“汤显祖文化节”、“高坪杜鹃节”、“三井问茶节”等一系列乡土气息浓厚的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以规范监管为着力点, 增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内生动力 。 围绕“硬环境景观化、软环境人文化”要求和创建“中国最佳旅游服务县”目标,制定了“吃、住、行、游、购、娱、养”综合服务功能标准和规范,出台了《农家乐管理办法》,对全县农家乐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确保农家乐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农家乐标准化体系,编制了《农家乐旅游标准规范》,进一步增强行业标准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是以精准营销为抓手,打响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细分客源市场,制定了“一级客源沪、杭、温,二级客源金、衢、台、嘉、湖,三级客源苏南、海西”的营销定位,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的营销方式拓展市场;创新营销方式,将高坪乡三个村农家乐夏季休闲经营权进行捆绑拍卖,拍出了底价3.35倍的“高价”,登上《人民日报》。积极开拓境外市场,成功举办了“韩国媒体遂昌生态游”、“中韩摄影大赛”等活动,与韩国旅行社实现战略合作;借力借势宣传,积极融入新媒体,构建网络营销新平台,与淘宝网合作,成立全国首个县级馆——特色中国“遂昌馆”,与同程网合作,建立全国首个县级旅游主题馆——遂昌主题馆。大力扶持电商民宿,抢占信息化风口,让智慧乡村飞起来,让互联网+走进民宿村点,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推动民宿经济品牌化和电商化发展。
四、创新一套新模式——促进农家乐差异化发展
一是创新工商资本+村级组织+农户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新型农家乐经营方式,在大田农家乐村建立了以工商资本为引领、村级组织为保证、农户经营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农家乐发展模式。采取以山林入股和集体茶山出租的形式,吸引工商资本前来投资开发休闲旅游项目,成功引进遂昌汤溪生态温泉开发有限公司和遂昌申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成“汤沐园”温泉休闲养生园和“龙谷丽人”茶叶观光园,形成远近闻名的“茶香汤沐”休闲养生品牌,全村四分之一农户办起了农家乐,形成400多个床位、1500多个餐位的接待规模,成为全县农家乐第一村。
二是创新农家乐协会+经营户管理模式。 在茶树坪村实行农家乐协会宣传、接团、标准、价格“四统一”的管理模式,充分整合了资源,避免经营户单打独斗、恶意竞争,使游客享受到统一的接待标准,满意的服务态度。为避免经营户因吃“大锅饭”而疏于经营管理,农家乐协会对经营户的住宿环境、食品卫生等进行不定期督查考核,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屡教不改者将取消其农家乐经营资格。
三是创新农旅合一经营模式 。在高坪新村、银都、汤山头等地,推行农家乐村与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开发菇菌、高山蔬菜、土猪等原生态农产品,融入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等农家乐观光项目。一方面,合作社为农家乐提供蔬果及游玩体验项目,丰富“吃”、“娱”两大要素;另一方面,农家乐为合作社拓宽原生态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以农兴旅、以旅富农。
五、取得一个显著成效——实现村强民富终极目标
旅游扶贫,根本目的是在推动乡村休闲旅游迅猛发展过程中实现村强民富。我们充分考虑各扶贫重点村、各低收入农户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分类扶持,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原生态精品农业借势发展。 借助乡村休闲旅游强大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在茶乡大田村,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品茶乐趣;借势万亩竹海,在坑口村建成毛竹观光园,开发“活竹酒”,卖出了好价钱。迅猛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给遂昌原生态种、养殖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全县已形成了北部以高山蔬菜、特色水果为主,东部以茶叶、竹业为主,西南部以烤薯、菊米为主的特色块状经济带。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59亿元,同比增长5.3%。
二是 村集体经济实现自我造血。 选择具有景区辐射带动、发展前景好的村,盘活旧会堂、旧校舍等固定资产发展休闲养生养老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如扶贫重点村石练镇大茂坑村和云峰街道银都村,分别依托南尖岩景区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辐射作用,采用由村集体统一筹资、村民入股的形式兴办农家乐,既增加了村集体收益,又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
三是 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 引导低收入农户涉足农家乐经营,掘金乡村休闲旅游,制定出台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细则,为低收入农户开展贴息贷款,破解创业资金匮乏瓶颈。比如,全县海拔最高的高坪乡,通过积极引导,全乡6个扶贫重点村全部发展农家乐,大部分低收入农户成了农家乐经营业主,收入节节攀升,信用社存款从2008年底的500万元,激增至2014年的6900万元。截至目前,全县50多个扶贫重点村发展成农家乐村,一万多低收入农户直接从事农家乐服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