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通过“一体多元”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浙江工商大学暑期“实习锻炼计划”正在有序推进。该计划整合学校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在实习中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可提前获得毕业实习学分,便于学生到大四更加从容自信地谋划学业和就业。
这是该校推进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的创新之举,是学校“一体多元”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体”是以第一课堂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多元”是在传统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形成第二、三、四、五等多元课堂,即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外实习实践、第二校园求学和学生成长社区。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三、四、五等多元课堂的有效协同,发挥叠加与耦合效应,为学生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一体为本”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育人作用
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校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第一课堂教学创新。
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出台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方案,每年安排1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堂教学创新,引导教师采用探究性、合作式、基于案例或问题的教学方法,进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推行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探索学生互评、专业口试等考核方式,不断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实务精英进课堂”。邀请财务总监、金融高管、技术专家等实务精英为学生上实务专题课,着重讲授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每年全校安排“实务精英进课堂”活动100多次,深受学生欢迎。
课程资源开放与共享。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本科生授课,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慕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和微课等网络资源,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等。
实施课堂教学开放周。每学期开展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推出一批示范观摩课、方法改革课和诊断提升课,并邀请校内师生、学生家长、企业代表、媒体代表、高校同行推门听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多元联动”开展多类课堂的协同培养
学校在重视第一课堂教学外,不断拓展课堂类型,实现与国内外高校、用人单位、校友企业等多方协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校、省、国家”三级学科竞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新项目联动体系。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设置100万元创业教育基金用于学生创业孵化;推行全员导师制,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业学院,开设创业实验班,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行创新学分制度和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制度。设立创新学分,允许学生用在校期间完成的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论文,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各类创新活动。
第三课堂:校内外实践实习
推动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浙商博物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等校内外各级实践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选择基地集中实习、岗前培训实习、校内实训实习、国(境)外实习、学生创业实践等六种实习形式,实现多元课堂的相互促进和渗透。
实行“三开放、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三开放”是指时间、空间、内容三开放,“三结合”是指实习、实训和实战三结合;推行“带课题下乡”社会实践模式,近5年来共确立学生社会实践课题600余项。
第四课堂:第二校园求学
每年提供300万元出国留学奖学金资助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与清华大学等多所省外高校签订学生交流协议。
第五课堂:学生成长社区
建立社团发展服务平台,形成学生间互助互学的氛围;邀请校友担任学生的“学业实务导师”和建立名师工作室,对学生学业和成长发展进行指导;成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商大村”,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平台。
形成多元、开放、协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浙江工商大学通过多年“一体多元”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形成了多元、开放、协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2011-2015年,在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始终保持在省属高校前五,其中2011年和2015年两次排名第三。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课堂的学习,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在“挑战杯”、学科竞赛获奖、就业、创新等多个方面表现突出。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团体总分列全省第一,全国并列第二位,并喜获“优胜杯”,在省属高校中第一个获此项荣誉。4次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工作奖并连续六届获全国“挑战杯”发起单位资格。学生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25项,省级奖项近400项,美国数学建模(MCM/ICM)金奖16项、银奖24项。
学校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6.5%以上。根据ATA测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高校通用就业力白皮书》,浙江工商大学毕业生通用能力2013年全国列第24名,2014年升至第1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