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王洪根拾起转塘非遗文化
王洪根整理的转塘失传民歌歌谱
片片水田像明镜,摘得彩云落下来,盛夏时节栽秧忙……65岁的退休老人王洪根,如今还能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创作的第一首民歌(《栽秧谣》),他哼着调子,似乎又找到了早年间在村里劳作时的感受。
这位老人,曾是转塘街道的文化站站长,也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他让转塘的失传民歌再次“复活”,让上泗地区的竹马舞得到传承。
用卡带机记录失传民歌
王洪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转塘人,年轻时,当过代课老师,后来到转塘文化站工作,之后一干就是30多年。
“那时候文化站有名额,可以免费参加作曲、戏剧形体培训,还有省文化厅开办的社会文化班,我前后学了好几年,就有了些民歌方面的基础。” 王洪根说,自己创作的《栽秧谣》还曾得过市里民歌作品三等奖。
早些年,转塘是位于西湖区南面的农村地区,像劳动号子、转塘小调、茶山对歌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歌曲,种类很多,不过,中间曾一度消失过。
造房子时,男人们唱“打夯调”;采茶时,男女对唱“里桐坞情歌”;放牛时,小孩唱“呼牛调”。王洪根说,他不能让这些老底子文化失传,于是,在90年代,他白天走街串巷,请教各个村的“老艺人”,用旧式卡带机录音,晚上回家后,再根据老人们传唱的调子来谱曲,填写歌词。
到了2010年,王洪根带头将转塘民间音乐申报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次年获批。
传承上泗竹马,创办“春之韵”艺术团
“从文化站退休以后,我就拉起了一支老年文艺队伍,叫‘春之韵’艺术团,意思是老年人也要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王洪根说,艺术团成立于2011年3月,目前,成员有120多人,大部分为五六十岁的文艺爱好者。
据悉,该艺术团具体分为合唱队、戏曲队、舞蹈队、竹马队、时装表演队等5支队伍。平时经常到各个村社演出,演出节目包括快板、舞蹈、小热昏(又名小锣书)等。
另外,王洪根还带领艺术团成员传承了上泗地区的竹马舞,其中,竹马道具是他专门去淳安找当地手艺师傅做来的。
“过年跳竹马舞是上泗的习俗,有吉祥的寓意。竹马的形式有大开门、梅花阵、连环阵、鸳鸯阵和倒退阵,之后由越剧演员演唱,再由‘皇帝’上场唱竹马调,给百姓祝福。”王洪根说,以前的竹马舞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跳的,现在孩子学习忙,就都由老年人代替了。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史杭芝 通讯员 凌云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