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河,我真的放不下

14.05.2015  13:37

  本报记者徐齐区委报道组黄松光

  早在2009年,温州瓯海区就对瞿溪河实施河长制试点,当时产生了4位由村民担任的河长。

  首任河长今何在?一番查找搜寻后,记者见到了56岁的潘胜忠。同行的瓯海区工作人员介绍,“首任4名河长中,只有老潘干到了现在。”

  每天巡河近20公里,2000多天风雨无阻,领着每月1800元的微薄工资。老潘说:“有人劝我不要折腾,但对这条河,我真的放不下……”

  瞿溪河的活地图

  眼前的潘胜忠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大概是因为每日巡河的需要,他总是戴着一顶鸭舌帽。

  面对记者,潘胜忠有些腼腆。“要不,我带你们去巡河吧。”说到巡河,老潘一下子来了精神。我们一起坐上老潘巡河专用的4座电瓶环保车,沿着瞿溪河慢慢行驶。

  经过一段河面时,老潘指着一张约20米宽的拦截网介绍,这张网是他和老婆一起做的,用了几张渔网拼凑而成,裹上一段又一段的泡沫块,固定在河面上。

  老潘说,到了三伏天,浮萍疯长,他只要将这个网的两端往中间一兜,就能把很大范围的浮萍收拢并清理干净。

  车子经过沿河的一家小卖部时停下,这里就是老潘的家。他亲手制作的各种清理河道的工具摆满大半个客厅。一根长竹竿,一端绑上一个旧电风扇罩,就成了“网兜”;一根短木棍,头上开一些口子,就可用来勾住河面近处的垃圾……

  老潘的妻子金彩芽说:“他总嫌外面买的工具不耐用,经常拉我跟他一起做工具。这些大多是这几天刚做的,很多工具一做好就被人要走了。”

  回到巡逻车上,我们继续沿着河道行驶。车子沿着河流左拐右拐,有时沿着一条支流走进去,又绕出来,一般人很快没了方向感。

  “这里我太熟啦。我的脑子就是一张瞿溪的活地图。”老潘打开了话匣:哪一段河道曾因企业偷排,出现过油污污染;哪一河段曾堆满垃圾;哪些岸边容易出现搭棚现象……

  坚守六年不寻常

  瞿溪河是温瑞塘河的三大源头之一,总长4.8公里,流经瞿溪街道的7个村。潘胜忠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条水流湍急的河边。他清楚地记得走马上任那天,自己穿上崭新的迷彩服,带上“群众河长”的胸牌,觉得特别自豪。

  如今,潘胜忠每天骑着永久牌自行车,绕着瞿溪河干流和支流慢慢骑行,上午一趟,下午一趟,细心查看河水有无异常,发现群众乱丢垃圾就上前制止;看到河面有垃圾,就套上防水衣,下河打捞。

  为了取证,潘胜忠自掏腰包买来一台照相机,每天巡河拍照,回来按日期做好记录。

  回到办公室,潘胜忠用长满老茧的手从抽屉里捧出几本厚厚的巡河记录。6年来,老潘为瞿溪河拍摄和保存了数千张照片,每年都制作一本巡河档案。

  带动乡邻护河道

  一到夏天,河边茂盛的杂草会引来很多蚊子,附近村民多有抱怨。为此,老潘每年夏天都背着50多公斤重的喷雾器徒步十几公里,沿河喷药除蚊。烈日下,他的衣服很快被汗水浸透,每次出门都要带几套衣服更换。

  2012年盛夏的一天,老潘背着喷雾器在河岸边弯腰除草,一不小心,被突出的树干碰到,连人带喷雾器从4米高的岸上摔下来。下面的河滩上全是乱石,幸好他本能地抓住河道墙上的凸石,缓冲了一下,躲过一劫。

  “6年中,这样的险情不止一两次。好几次差点没了命。”有人劝老潘别干了,但老潘说,自己对每一处浅滩、每一块石头都有感情,割舍不下这条河。

  最让老潘欣慰的是,6年来,他感受到村民们的护河意识比以前好了不少。

  老潘说,刚开始,看到一些村民朝河里乱丢垃圾,他上前劝阻,还往往不被人理解。后来,他看到垃圾就蹲下去捡。“这时候无需言语,村民就会意识到刚才做的不对,也就自觉跟上去捡。”老潘说。

  随着这两年“五水共治”宣传和治理力度加大,在老潘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保护母亲河的队伍。老潘的电话成了村民的“举报热线”,村民们现在一发现哪里河道出现污染,就会第一时间告诉他。

  今年3月,潘胜忠入选“2014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小小的河长,大大的使命。那道河,流过他的眼睛,河水就变清澈了;那道河,流过他的心里,水色就变明净了。”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