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鱼抢了40年 这大叔是钱塘江最后一个抢鱼人
潮来了,他操起网兜冲到潮水最前头
抢鱼抢了40年这个杭州大伯是钱塘江最后一个抢鱼人近日,央视《一脉钱塘》摄制组在大江东拍摄“抢潮头鱼”画面的工作照在网上热传。
照片里,萧山新湾街道的沈师傅肩扛潮兜,穿一条裤衩“霸气”出镜。照片拍摄者网友“江城子”在网帖上评论:“你看这身体的线条,一看就知道是江边人,一个活脱脱的‘浪里白条’呐!”
昨天,记者在萧山新湾街道共裕村见到了这位“浪里白条”。身高1米8,体重150斤,皮肤黝黑,一头短发的沈师傅骑着铃木摩托车沿着村道前来迎接。这位典型的萧山东片沙地男人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
沈师傅原名沈荣伟,今年56岁。前两年换身份证时,工作人员误把“伟”字听成了“惠”字,所以现在他叫沈荣惠。
他是地地道道的渔民,水性极好。
共裕村党支部书记蔡峰介绍,上个月沈师傅还救起一位溺水的四川老汉。“当时他听到老汉的女儿呼救,赶到河边时,水里已经看不到人,他三次潜到水里,终于把老汉救了上来,差一点点就要出大事。”蔡峰说,这种情况他们村恐怕也只有沈荣惠能救得上来。
沈荣惠的水性就是在钱塘江里练就的。他15岁便和父亲去围垦20工段的江面上抢潮头鱼。“脱光了,拿潮兜跑在潮水前面,看到鱼就跳进去抢,因为大一点的鱼都在潮头里面,抢到了出来也要跳,不然要被潮水绊倒的。”
沈师傅回忆,上世纪80年代抢潮头鱼的还都是本地人。一年四季都会去抢,潮越大人越多,最多的时候有50多个人一起下水,连妇女都会在边上捡鱼。而且抢潮头鱼不分昼夜,晚上就点起火把,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90年代中期,大江东的外地人多了,抢潮头鱼的人也多,最多的时候能有200多人一起下水。当时,抢潮头鱼是当地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可以抢到包头鱼、鲢鱼,运气好还能抢到鳗鱼和蟹。
但抢潮头鱼非常危险,几乎每年都有人因此丧命。“特别是2005、2006年,
我记得好像被潮水冲走的有十几个,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沈师傅回忆说,自己身边的许多抢潮头鱼的人都遇到过危险。
一位邻居年轻的时候去抢潮头鱼,结果被潮水断了归路,冲走了。家人都以为他死了,灵堂都设好了,没想到他居然回来了。原来,这位邻居坐在鱼兜里浮在潮水上,退潮之后一直漂到了海宁。
“那时候也没有公交车,他就花了3天时间走回来的。”
更传奇的是这位邻居的孙子长大后去抢潮头鱼,也被潮水冲走了,也没有死。
“当时他跟一个同伴被潮水冲走了,结果他被路过的船老大救了,但是那个同伴再也没回来。”沈师傅自己也有一次差点在潮头丢了小命。“八几年的一个冬天,那次遇到剪刀潮,回去的路被潮水断掉了,我连忙脱光衣裤,往回冲,结果潮水都到脖子这里了,还好给我冲过来了。”
近几年,有关部门对钱塘江沿岸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抢潮头鱼也逐渐成了历史。沈师傅也告别了这个危险又刺激的行当,专心在家种地。
这次央视《一脉钱塘》摄制组来请他时,他才发现自家的潮兜老早坏了,只好去邻居家借了一支。不过拍摄时,因为喊潮人的强烈反对,摄制组没等到潮水来就放弃了拍摄。但是网友“江城子”依然拍到了一组精彩的照片。
“江城子”真名叫徐瑞金,今年65岁,是新湾派出所的退休民警。他酷爱摄影,退休后一直坚持拍摄大江东的美景。
这次《一脉钱塘》摄制组需要一位当地人跟拍工作照,有人就推荐了老徐。老徐说,自己80年代曾在镇里当过文化干部,当时就喜欢拍人物,所以这次有机会拍抢潮头鱼,他格外认真。
“原本沈师傅站在那边被工作人员摆布,没有什么情绪的,但突然精神就来了,好像是看到流化沟(编者注:钱塘江滩涂上自然形成的水沟称‘流化沟’)里有鱼要去抓。全场只有我看到,马上就抓拍下来了,央视都没反应过来。”
老徐说,沈师傅抓上来两条四五斤重的包头鱼,被他拿回来了,他看摄制组一时半会儿拍不了就带着另外两个小演员和司机先走了,两条鱼也进了他们的肚子。
“真正的野生钱塘江鱼,味道真当好。”老徐回味着。(记者 葛亚琪) 【徐施宏】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