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握,骨肉相连
本报新加坡11月7日电 (特派记者 任琦) 历史就在我的眼前诞生!历史将永远铭记今天这一刻!时隔66年,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两岸领导人首次跨越海峡的握手,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共同记忆!
11月7日下午3时,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同时出现在大厅两侧,几乎没有停留,就相向而行,大步走向对方。微笑写在他们的脸上,他们的目光彼此凝望。短短26.3米的距离是那么近,可是曾经又是那么远。
是浅浅的海峡,曾经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曾经台海阴云密布,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那么近,又那么远,咫尺天涯。然而不管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海峡终究隔不断“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情。两岸一家亲,没有任何力量能把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拆散。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两岸打破藩篱,亲人团聚,漫过海峡的是满满激动的热泪和喜悦。
此刻,喜悦弥漫在整个会面大厅——习近平和马英九稳稳地走来。习近平的脸上保持着惯常的内敛和从容,却又带着深深的笑意。近了,近了,当两人相遇,习近平伸出了右手,和马英九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无数的闪光灯,不绝于耳的“咔嚓”声响成一片。为了照顾记者拍摄,习近平和马英九面带笑容,朝着不同的方向握着手。过了一会儿,现场有记者大胆地喊出“挥挥手,挥挥手”。习近平仍旧微笑着,侧过头,似乎轻声地和马英九说了句什么,然后两个人一起向记者挥起手来。此时,笑意更浓,喜气更浓,现场的记者忍不住发出了低低的欢呼声。
80秒的握手,定格在历史的瞬间。
历史曾无数次见证过握手,可是跨越海峡两岸的这次握手,几多艰辛,却又有几多深情和智慧。
曾记否,1993年4月,也是在新加坡,在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1992年达成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基础上,第一次“汪辜会谈”举行,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
曾记否,2005年4月,国共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首次握手。两党的一小步,民族的一大步。
曾记否,2008年6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握手,重启了两会中断9年的制度化协商。
一路走来,我们不会忘记两岸人民始终不渝的期盼和努力。
在开启制度化协商、常态互动及各领域交流合作7年多来,两会负责人进行了11次会谈,签署了23项协议。经济合作持续深化,感情交流进一步加深,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给两岸同胞带来了福祉。
“……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彰显出一个民族的睿智和胸怀。
世界聚焦此刻。习近平和马英九仍然笑容满面地向大家挥手。他们胸前红蓝两色领带在灯光映照下分外亮眼。在融洽、喜悦、祥和的气氛中,两人转身,肩并肩一路同行,交谈着,朝会议厅一起走去。意犹未尽的摄像师们,在密不透风的摄像机“丛林”中,努力转换镜头,希望再度捕捉到精彩的镜头。
我瞄到身旁美联社的记者急切地向后方报告着,路透社的记者向我竖起了大拇指。不断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用实践证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望着两岸领导人且行且远的背影,我忽然想起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写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今天,跨过这湾浅浅的海峡,原来我在这里,你也在这里;原来,这一路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尽在相逢一笑的握手之间。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中国有句古话: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让我们手相牵、心相连!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吴红梅)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