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水为美 载万千幸福入家园
德国哲学家与诗人诺瓦利斯说,所谓乡愁,只有在“家”意味着“自然”时才是值得的。一泓清水,几湾小河,都曾是人们安放乡愁的地方。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水争地的矛盾逐渐突出,水的空间被挤占,不仅让我们失去了饮用之水,更让我们失却了回家的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柯城区“五水共治”从一开始便带上了浓重的精神烙印和民生期待。在被评为省“清三河”达标县,荣获“大禹鼎”的背后,是柯城对固有发展理念的深刻思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是对人与水之间良性互动的殷切呼唤。“治水”只是手段,目的是美村,富民,留乡愁。所以在积极创建“清三河”达标县,力争“水清、水净、水美”的同时,柯城始终不忘做足“水之富”的文章,通过“猪棚换画棚”“猪棚换陶吧”等方式,倡导农民转产转业,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的发展,真正实现治水美村、生态富民。
人水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水关系正在柯城逐步形成。即人对水、对河流既有利用和改造,又有适应和保护。“五水共治”后的石梁溪、庙源溪,就像两条绿色的美丽丝带,将毗邻市中心的石梁、九华、万田、七里等乡镇串连起来,最美溪流流淌之处,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清水经济”花开两岸,衢州的城市后花园呼之欲出。
【水之清】 治水抓源头,创新全流域生态化治理模式
“野水数弯流以决,晚山几叠澹而长”,水是柯城生命的源泉,也是柯城精神的载体。
以信安湖为中心,衢江、常山港、江山港、石梁溪、庙源溪、大俱源溪等大大小小的河流穿境而过,钱塘江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赋予柯城“一江清水送下游”的重大使命,发达纵横的水系也给他们的治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以来,柯城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控源头、防反弹”为抓手,高度重视,自我加压,率先实施“全流域畜禽禁养”,全覆盖推进农村“双治”,全区域开展城镇污染治理,全方位推进工业治污,将治水从“单一治理”深化为“全流域”治理。
“生态是柯城引以为豪的‘金名片’,也是柯城的‘瓷名片’,很珍贵也很脆弱。我们要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全面推进‘五水共治’,把生态环境做美,把生态产业做大,把生态家园建好。”柯城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治水的源头在岸上,其中生猪养殖是污染的重要来源。柯城下大力气推进源头治水,率先实施“全流域生猪禁养”,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万田乡、九华乡、石梁镇、七里乡、沟溪乡、姜家山乡、华墅乡7个乡镇,城区6个街道实行“全辖区、全流域”畜禽禁养,禁养生猪53.67万头,拆除栏舍面积72.78万平方米,实现生猪减量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
位于庙源溪上游的九华乡是柯城生猪养殖集中的乡镇之一,乡长周小玲介绍,九华乡养猪最多的时候达到10万多头,“五水共治”以前,生猪排泄物直接排入庙源溪,使得溪水臭气熏天,成为当地老百姓避之不及的“黑臭河”,许多出门在外的子女不愿意回到家乡,很大原因是“老家的水太臭了”。
还水以美,是期待,也是承诺。柯城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水净、水清、水美”的战略部署启动庙源溪和石梁溪两条流域的综合整治。按照“水岸同治、上下同推、干群同心”的治水理念,柯城创新全流域生态化河道治理模式,投资2.78亿元提升河道生态,将两溪改造成为“最美溪流”。
“以前治水用钢筋混泥土,现在用的是乡土植物,既能保护生态,又美化了景观。”柯城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柯城治水的思路正从单一水利改造向生态化改造,从“工程治水”思维向水生态的整体修复转变。
那么,何为生态化治水?
简要来说是以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以“显山露水”的方式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沿线景观“宜绿则绿、宜透则透”,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环境,让流域重现生机。
一条河流即是一个完整的生态。
现在无论是走进“小家碧玉”的庙源溪还是“大家闺秀”的石梁溪,都能看到潺潺流水与岸边绿植浑然一体的美丽景观。不仅有水、有鱼,还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有深潭、浅滩、泛洪漫滩;有天然砂石、水草、江心洲、江心岛;有常年流动的水,水质达到水功能区保护的标准;有乡愁、有野趣。
在2015年的“最美河道”评比中,石梁溪寺桥段、庙源溪寺坞段被评选为“最美原生态河道”,柯城庙源溪、石梁溪则被评为“最美生态治理河道”。
“五水共治”,说到底是对古代治水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演进和升华,是当代治水文化“知行合一”的实践与创新。
在石梁镇坎底村,我们看到了一根根连着小水管的大管子,这是坎底村的污水处理终端,采用的是韩国的技术。污水处理系统将村里所有的生活污水集中之后,经过沉淀、过滤、净化等程序再排出,因此穿行于整个村庄的大小沟渠清澈犹如镜面。柯城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坎底的水经检测是一类地表水,比矿泉水还清,沿路可以看到村里的人“奢侈”地在用“矿泉水”洗菜等。
在被评为全省“五水共治”先进集体的墩头村,每年4、5月份的烂橘子已经告别了污染水体的可能,对烂橘子的处理被写进了新的村规民约,还投资7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其中专门设置了烂橘子生化处理区。
在庙源溪鲶鱼湾段河道,一个集健身、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城郊特色风情带、“慢生活”体验区正在形成。洁净的河岸边,水草杂生,鱼若纤丝,群嬉水动,人来不惊。阳光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千年前古人《小石潭记》里的景象,直扑眼前。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百日攻坚”行动中,柯城创新污水治理工程“一部四管理”模式,即各村分别成立工程项目部,规范质量、安全、管材、档案管理四项流程,标准化推进。2015年全面启动的82个整治村已全部进场施工,其中4个村已经完成;在柯城开展城镇污水治理专项行动下,航埠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工程、石梁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
走过一段发展的弯路,柯城逐渐认识到,河水中流淌着的不尽乡愁,与其说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不如说是人类包括我们的后世子孙所共有的。
“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江清”,“治理水源地,守护‘母亲河’”。乐水的柯城人正以非凡的责任与担当坚守着钱江上游生态屏障,通过谱写治水旋律把美好如初的世界交付给未来。
【水之富】 治水促转型 生态富民释放“清水红利”
在柯城,每一年都会出现许多跟治水有关的“新名词”,其背后是不断更新的治水理念,和始终以惠民为目的的初心。
“五水共治”是手段,美好生活是目的。从最初的“猪棚换大棚”“养猪改养生”到现在的“猪棚换画棚、换陶吧、换电商棚”等多个生态产业的联动发展,柯城一方面通过畜禽禁养控制了水体污染的源头,另一方面为发展腾出了巨大的空间,形成新的以生态经济为中心的生产共同体,创造了治水促转型的双赢模式。
位于万田乡的顺家路边村原本是一个养猪大村,原先每年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自2014年该村对生猪实行全面禁养以后,乡政府、村委会积极推动农户转产转业,发展电商产业。目前该村已有70多户从事电商行业,带动了竹炭制品、体育休闲用品等传统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突破2000万元,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淘宝村’”。
“停产不能歇业,治水也不能减收,我们通过电子商务不仅打开了传统产品的销路,更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让不少养殖户通过转产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顺家路边村党支部书记鲁晓芳介绍,为了引导和鼓励“电商时代,网络进村”,村里还创立了“梦想空间”电商孵化基地,为网商们提供培训服务、转业指导摄影棚、办公场地等基础设施。
做“加法”是为了发展,做“减法”是为了更科学的发展。柯城已经告别了对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单一依赖,转而追求发展的质量与内涵。
在石梁镇蒋家村,有一个从小型生猪养殖场转变过来的画廊——尚品画艺。走进这个800多平方米的“猪栏画廊”,房屋保持原汁原味的面貌,砖垒的墙,石子铺的地面,木制的窗、木制茶桌椅,朴素却不普通,里面摆放着各种油画、装饰画和工艺品。
“装修的时候我们特意保留了猪棚原来的屋顶,把猪栏的‘土’与绘画艺术的‘雅’奇妙混搭,形成反差,既美观又实在。”尚品画艺的负责人郑晓云介绍,除了装饰画、油画、相框等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还将以画艺为起点,进行产业化发展和整体营销,提供产品生产的现场教学和制作体验,结合乡村休闲旅游,将“猪栏画廊”打造成与“牛栏咖啡”“猪栏茶吧”一样的乡村旅游体验新标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柯城,“清水红利”逐步显现,治水美村、生态富民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通过引导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精品民宿,培育家庭农场,高标准建设果蔬基地,鼓励农民发展来料加工业等,柯城帮助近8.5万农民实现转产转业,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48个,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区水平11.5%。
“生态不仅是环境,也是生产力,而且已经成为柯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柯城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首先要找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佳结合点,与环境对表,与民生对接,让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境内大大小小的水系,正成为为柯城人们输送幸福的脉络,“美丽经济”也成为柯城新一轮发展的主角。
七里乡是较早通过治水转型尝到甜头的乡镇之一。很难想象,这个在整个华东地区都颇有名气的农村休闲旅游景区,10多年前曾是个水污染的重灾区,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土法造纸。这种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对水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2005年是七里乡的转折年。当年,七里乡完成了平毁竹料腌塘和关停境内造纸厂工作,并开办了第一家农家乐。十年过去,如今的七里已经是有着“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特色的全国首个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国家4A级风景区。并整合了辖区内龙潭山庄、杨花瀑布、三仙圣地等自然景观,积极融入了高山蔬菜等原生态农旅资源,景区年接待游客56万人次以上,其中近一半为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转换的智慧,书写着一个个乡村致富新篇章。绿色,越来越成为柯城经济发展、家园和美、人民幸福的亮色。
目前,柯城正以“田园公园化”的理念,努力打造石梁至沟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一场一景”,将一个个家庭农场的“农景”串联提升,做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实现“园区”向“景区”,“农景”变“风景”的跨越。
【水之情】 治水留乡愁
赛水赛歌打造“文化治水”样板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言,万物皆由水生成。水的纯、水的仁,流淌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人格魅力;水的宏、水的壮,宣泄着“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生命之魂。
沿着河流,人们寻找回家的路。“五水共治”,正是为了不让乡愁只停留在记忆中。以治水为基调谱写的“水之清”“水之富”的旋律饱含了深深的“水之情”。
在许多地方困惑于怎样让“五水共治”更接地气时,柯城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开展“赛水赛歌”活动,积极探索以文治水新思路,通过挖掘“样水”、百村“赛水”、文化“赞水”、全民“护水”四水并进持续推进全民共治、长效治水,逐渐形成一套独具柯城特色的、可复制的文化治水模式。
《我是河长陈根土》《最美是我家》《庙源溪》《坎底之歌》……在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治水之歌中,最大程度展示治水历程、检阅治水成果、表达治水愿景、凝聚治水共识。目前,柯城开展了“好水如歌、最美柯城”百村赛歌赛水等一系列优秀活动,仅2014年各乡镇(街道)举办各类治水文化活动373次,动员16.7万人,有效掀起一股“文化治水”热潮。
水中有浓浓的乡情,歌中有深深的期待。赛水赛歌的舞台上,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传递了在“五水共治”推进中,一个又一个的最美事迹:
沟溪乡河山村村级河长傅艳明一天不落地记《河长日记》,将他管辖的大俱源溪何家支流,由原来的垃圾河治理成了柯城区最干净河道;双港街道河道巡查员丰三吾坚持每天护河巡查,感动周边居民,河道日益清澈;万田乡冯坦村村民冯增富主动退养千余头生猪转业来料加工,并带动附近村民一起致富……
柯城深谙一个道理:治理污水,问题在水里,原因在岸上,关键在人心。通过比治水,展成效,更大范围地凝聚了“治水共识”,从根本上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干部群众的环保护水意识进一步提高。
在柯城的治水大军中,既能看到由农家乐经营者成立“农家乐志愿服务队”,在开展护水行动的同时,主动向游客做好宣传、劝导工作,也能看到“红色娘子军”,在“百万妇女学贺田”行动中,妇女以其独特的耐心与细致,参与到垃圾分类、清洁家园活动中,发挥治水的巾帼力量。
还有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河道巡查队、治水观察员、“轮值河长”、“五水共治”义务劝导队等上百支治污护水队伍,定期对河道进行巡查,对企业涉水违法行为进行监管,是“河长制”的深化和延伸,拓展了政府监管覆盖的范围和触觉,成为治水长效管理、久久为功的保障。
墩头村建立了首个“村级生态家园协会”,积极吸收村民、企业家加入协会,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村村建会、户户三包、人人治污”的“墩头模式”在柯城全区得到推广,成为老百姓参与治水的主要媒介。
柯城百姓不仅是“五水共治”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有心人”。这些年以来家乡每一点滴的变化,都被沟溪乡余东村的农民画家用质朴的画笔和饱满的色彩记录下来,成为艺术创作灵感的“缪斯”。
《夫妻治水》中,两名村保洁员在被污染的水中伸出长竹竿,打捞生活垃圾;《猪棚换大棚》中,讲述村民拆掉猪棚、种植蔬菜,掀开生活新篇章;《溪里畅游》则表现了“五水共治”后,河水变清,人们在水中撒欢的欢快场景;而《文化礼堂》定格在农民丰富的文化生活瞬间……
他们把锄头换成了画笔,身上沾染的土壤换成了水粉,真实地记录了家乡水环境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变迁,形成一本本色彩饱满的乡村笔记,先后有100多幅在全国或省级农民绘画展中入选。余东村所在的沟溪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绘画)之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老百姓的期待是柯城坚决治水的不竭动力。站在历史长河中远眺,他们感到了身上背负的责任是如此沉重,又如此深远,因为未来的环境如何,完全取决于今天我们的选择。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有智慧,把整治环境变为前行路上的帆与桨,从而走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