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这座锯齿形老厂房味更浓
时间予一座城市来说,留下的最美印记,莫过于那些斑驳的墙面、精致的雕花、厚重的青石板……在杭州,这样富有魅力的历史建筑有336处,而其中不乏一些特别存在——18处沉甸甸的工业遗存。
它们曾经是工业时代里的“巨无霸”,但在信息时代却日渐式微,如今它们中有的被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博物馆,有的“腾龙换鸟”成为经济综合体,还有的,则被重新包装成为充满创新动力的文创园区。杭丝联无疑是后者中的佼佼者。
这座由前苏联国家第一设计院专家设计的锯齿形厂房,就像是“混血儿”——仍然保留的丝织分厂里,上世纪90年代的机器依然有条不紊地24小时运作着;一墙之隔的门外,却是另一番光景,高大空旷的厂房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独立自有的空间,是时髦的咖啡店、摄影工作室、餐厅、花店……
当年的万人大厂
曾有“远东第一大厂”的美誉
杭丝联的厂房高大通透,最有意思的墙顶部联排大型气窗,从高处望去,屋面如锯齿形。这样别致的造型,不仅很好地满足了丝绸工业车间采光、通风、散热的工艺要求,而且非常富有艺术感。
60岁的陈鹤华,带着我们走到老厂房保留的一个展厅。展厅的展框里是一张张发黄的旧照,定格了杭丝联从诞生到辉煌的每一个时刻。展厅的另一边,摆放着一台台古老的机器,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打线车、丝织机、并丝机。机器已经是老古董了,陈鹤华的手轻轻抚过它们,那些印刻在脑海里的记忆又一次翻腾。
时间回到1972年。那年陈鹤华高中毕业,17岁的他通过了杭州市的全市统考,成了杭丝联的新职工。那是11月的一天,天空湛蓝,阳光灿烂,微暖的秋风轻轻拂过,年轻小伙子的笑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辆钱塘江牌大卡车载着20多个年轻人开进了杭丝联大门,其中就有陈鹤华。大卡车沿着林荫大道往里开,沿路是高高的法国梧桐,宽阔的厂房、干净的宿舍、优美的绿化……陈鹤华心中暗暗高兴,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进这样的大厂,是件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
杭丝联是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到1966年,杭丝联三期工程全部竣工,全厂房屋总面积94279平方米,丝织品产量达到4729.9万米,印染品产量为7851.8万米,创利3234万元,有“远东第一大厂”的美誉。
如果说杭丝联是个“小社会”,一点都不为过。除了生产机构之外,杭丝联还有图书馆、大礼堂、游泳池、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职业高级中学、工人大学、卫生院、派出所、消防队、银行储蓄所……
在经济转型的大浪潮里
杭丝联面临困境面对转型
带着激动与憧憬,陈鹤华被分配到了印染车间,做三班制的工人,跟着老师傅学习技术。当时学徒工的生活费第一年每月17元、第二年19元,外加每月2元的米贴,学徒转正后一级工31.5元、二级工36.5元……
1987年这一年,是杭丝联在职人数最多的一年,达到6296人,退休工人400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750多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万人大厂”。这时的陈鹤华,已从当了厂里的部门管理者,见证了企业的辉煌时刻。
只是,经济转型的浪潮也随之而来。在深化国企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乡镇企业崛起时期,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和与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相抗衡的能力越来越弱,加上过重的负担,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生产成本难以消化。杭丝联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面临困境也面临转型。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至此,杭州国有丝绸行业由过去的支柱产业,继而调整、改造,直至逐步地有序退出。
2001年10月,杭丝联重组转制,有500多名原杭丝联的职工再就业。
2007年,杭丝联的锯齿形厂房被市政府列入杭州工业遗产保护单位,老厂房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开创“丝联166文化创意产业园”。
涅槃重生后的杭丝联
透着时光交错的沧桑和美丽
几年前,服装设计师郑碧红把自己的服装私人定制工作室安在了杭丝联。老厂房近8米的层高很轻松地隔成了上下两个空间。阳光灿烂的日子,她喜欢坐在二楼,明媚的光线从屋顶敞亮的天窗里肆无忌惮地洒下,灵感就这样迸发。
2008年,一家名为“蜜桃”的咖啡店开进了杭丝联的老厂房。裸露砖块的斑驳墙面,巨大的风机、管道,这些带着浓浓工业气息的细节被完美保存,配上沙发、音乐、咖啡,一种别样的味道让年轻人们纷至沓来……
如今,行走在偌大的厂房里,你会发现个性的摄影工作室、美丽的花店、时髦的服装店、透着浓浓艺术气息的设计公司……而不经意间回头,透过透明的隔音玻璃,你却能看见数十台丝织机依然不停地运转,丝织女工们依然在机器前忙碌。作为杭丝联唯一保存下来依然运作的“丝织三分厂”,似乎是时空罅隙中遗留的那份惊喜。时光仿佛在这里交错重叠,保留着的古老的丝绸生产观光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融为一体,这种奇特的“味道”成为了杭丝联独特的魅力所在。
走出杭丝联的大门,门旁一块厚厚的布满黄褐色铁锈的铁板上,“IDEAL 166 LOFT” 几个字母尤其醒目。“IDEAL”是理想的意思,而166则是老底子杭丝联在丽水路上的门牌号码。这个当年如“航空母舰”般的万人大厂,虽已不复往日,可理想的火苗还在,小小的门牌背后,也许正寄予着老丝联人涅槃之后重生的期许。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实习生 任溦溦 记者 王丽 /文 林云龙/摄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