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跟踪产业转移趋势 精准发力推动国际产业合作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面临了复杂的背景和形势。一方面,TIPP协议的落地,将重塑产业转移路径、加速产业转移速度;另一方面,欧洲等国家持续的经济低迷,使国际产业转移的成因和目的更多元化,也给浙江承接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密切跟踪国际产业转移趋势
2014年以来,我厅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开展了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并初步推动形成了以两国共建中意宁波生态园为引领、10家经省政府认定的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为支撑、若干家在建的国际产业合作园为基础的“1+10+N”发展格局。和原有招商引资方式不同的是,国际产业合作园更强调双方在“政府、商协会、企业”三个层面的合作,更注重走入目标国别进行深耕。2015年,11家国际产业合作园共开展了17场境外活动,已与50多家商协会达成了合作意向或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这个深度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四个趋势需要引起浙江的充分重视:
一是转移对象为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小型企业。 这一轮转向中国的企业,已经从大型、超大型的全球500强逐步转为“小而精”、技术实力较强的中小型企业。如果说上一轮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全球产业链布局、以谋求成本最优,这一轮的产业转移则更多是各类专业领域的隐形冠军。这些中小型企业拥有极具竞争力的技术、并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巨大驱动力,但缺乏进入中国的信息、资源、服务,在寻找到合适的平台后,更倾向以“轻资产”的方式谨慎落地,但在落地后,会有抱团集聚的趋势。
二是转移动力更多来自与巨大的中国市场。 《2015中国浙江投资报告》显示: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已经成为推动国外投资中国的首要动因,43%的受访外企高管提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首要因素。在我厅2015年12月赴德国、意大利开展的国际产业合作园对接中,我厅密集接触了20多家商协会,这些商协会几乎都有专门负责国际化、国际事业的部门,他们代表了会员企业的利益,表达了走进中国市场、希望与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市场、资本、人才等方面合作的强烈欲望,且都希望能在与浙江的合作中走在前面,分享中国市场发展带来的大量商机。
三是当地持续低迷的经济加快了企业转移。 欧洲等地持续低迷的经济倒逼了企业不得不“走出去”,这样的倒逼还产生了两种新的现象: 一是原本“走出去”意愿不强的企业,现在不得不降低要求和门槛,选择“走出去”。 某德资医疗器械公司,原本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并不愿意将生产转移至中国,但是据省内国际产业合作园信息,他们现在也已经开展转移的前期工作。 二是更多的优质企业谋求中国企业的并购和收购,而收购价格也在不断调整中。 省内创业型公司收购的法国中小型企业,从最初的280万欧元直降到180万欧元。可以说,欧洲经济的低迷,给浙江国际产业合作园寻求优质合作机会带来更好选择。
四是跨国并够成为当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球跨国并购增长61%,由此带动全球FDI增长36%,同时,2015年全球跨国并购占全球投资的占比已升至38%,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在国内,近几年外资并购也呈稳步上升趋势,接下来的“并购潮”值得关注。
二、牢牢抓住产业转移趋势
TIPP带来的危机已经近在咫尺,而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则带给浙江更多的契机,应该说,现在是浙江开展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落实有效投资的最好机会,而这样的窗口期转瞬即逝。
一方面,欧洲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影响合作意愿 。虽然欧洲经济持续低迷中,但是仍需看到德国工业4.0等促进计划带来的经济发展契机,新的发展有可能改变企业“国际化”的布局意愿。因此,要充分利用时机做好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的“抄底”。
另一方面,周边已经加快对产业转移的布局。 浙江周边省份对产业转移的竞争非常激烈,江苏几乎所有的国际生态园都在国外有定点招商,并派驻不止一位驻外代表。这些驻外代表在德国等地深耕多年,对国际合作趋势的把握、对方国家产业特点都有很强的认知。这些省份对产业转移的布局,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已经超越了浙江。
同时,中西部省份开始在国际产业转移上发力。 目前,世界500强的产业从东部沿海转移至西部已经形成趋势,受益于这波转移,成都、西安、合肥、重庆等地的外资在过去10年有了较快增长,而外资的增长也让中西部省份更加重视国际合作。从调研中看,近期成都、合肥都高度重视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成都的中法生态园、中德合作园(名字暂定),合肥的中德产业园都得到了商务部的大力支持,并已经进入园区建设阶段。
浙江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抓住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地抓好趋势,就有机会以“抄底”价获得国际市场上优质的技术,并以双赢的方式实现产业链在全球的重组布局。
三、加快国际产业合作园的建设。
2015年,全省国际产业合作园在招商引资上不断创新理念和合作方式,项目引进上取得了新突破。据不完全统计,11家省级以上园区累计共引进112个国际项目,并有大量储备项目、跟踪信息和深度洽谈项目。如中意宁波生态园,目前已有在建及落地项目7个、近期可落地项目6个、深度洽谈项目12个,并在跟踪230多条项目信息,项目引进进入快速通道。从实践看,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必须抓住以上的特点,牢牢把握四点做好建设工作:
1. 强调“请进来”的投资模式。 通过提供服务,帮助对方企业走入中国市场,并规划从“产品”进来到“产业”进来到“产业链”进来的转变。如余姚的中意宁波生态园已成功引进意大利消毒中心企业。这个意大利家族企业提供集中消毒产品,开发区通过帮助他们联系医院、安排试用,协助企业打开了中国市场,迅速提升了他们将全产业链、全部技术复制到中国的信心和动力。
2. 试水“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一是 设立产业基金进行直接投资,由政府引导、市场运行的方式对国外的技术进行收购和利用。中意宁波生态园成立了初期规模为10亿元的扶持基金,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可利用产业基金通过技术收购等方式,加快产业的落地和培育,在国际市场抢购优质资源。如为本地企业和国外项目搭建合作平台。 二是 实现国外高端项目和本地优势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国际产业并购重组这一途径,引导先进产业加速转移至生态园,并实现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
3. 对接国际规则 。围绕十八届五次全会公报要求:“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要求,打造契合国际规则、全面复制国际营商环境、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平台,特别是要健全国际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如国际产业合作园着重引进一批金融、法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机构,完善股权投资、科技信贷、创业版上市推进体系的建设,构建协同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搭建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平台,提供接轨国际标准的智力支撑等。
4. 前移招商网络。 如果说传统的招商模式是在国内等待外商产业转移的信息,国际产业合作园则更强调进行深耕、尽快形成深度信息网络、探索产业创新合作的机会。将招商主战场从国内前移至对方国家,在企业有意向的时候就能获得一手信息,并根据企业需求商定有效的合作模式。目前,我省国际产业合作园中,中丹(杭州湾上虞)、中韩(衢州)、中日(平湖)都已经在与当地商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布点驻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