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批)项目进展情况
2015年是三年行动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全市各地各部门积极适应新常态要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持续深入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目前,今年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批521个项目已全部纳入市重点工程项目综合监管系统,项目责任单位基本落实,一季度项目进展情况基本报齐。根据系统显示,项目总体进展顺利。
一、总体进展情况
2015年我市省级重点建设项目102个,总投资2412亿元,年度投资328亿元。市级重点工程项目370个,总投资83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1200亿元,实现100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季度,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1.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8.8%;市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19.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65%,超去年同期72.91亿元,同比提高6.12%。在省集中开工月活动中,水库群联网联调等28个项目开工建设,总体实现“开门红”。
全市共有521个重点建设项目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批),年度计划投资1627亿元。截至目前,除3个尚未提交年度计划和月度进展信息项目外,一季度实际完成投资35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2%,进展基本顺利。其中: 2个项目完工,2个项目基本建成,镇海招宝山大桥连接线等31个新开工项目开工。
从五大领域来看:“五水共治”工程66个,年度计划投资120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2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1%。其中,奉化江堤防整治工程鄞奉交界段等项目开工,春晓梅山供水工程将于4月底建成。现代产业培育工程204个,年度计划投资671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16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5%。其中,北仑门户区总部基地、宁波环球航运广场2个项目基本建成。城市功能提升工程106个,年度计划投资438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8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9%。其中,新江桥主桥基本合龙,中山路综合整治、丰树(慈溪)现代服务产业园、329国道余姚段改造工程等10余个项目启动建设,环城南路东段、北外环东段等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机场快速干道永达路连接线、铁路宁波站北广场、轨道交通2号线等项目有突破性进展。民生福祉改善工程103个,除3个未提交项目外,年度计划投资252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8%。其中,新典公园、夏禹公园、滨江实验学校等项目开工启动,慈溪乐城恭和苑养老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发展基础强化工程42个,年度计划投资147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0%。其中,宁海中广核一市风电场项目建成,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戚家山化工码头工程主体建成。
二、149个重点监管项目进展情况
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管,按照全面监管、重点推进原则,从今年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批)521个项目中挑选出149个社会影响大、民众关注度高、推进有难度、以市本级资金投入为主的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截至目前,149个项目中尚有3个未上报年度计划和月度进展信息,146个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27.47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156.6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1.53%。总体来看,149个项目中,146个项目系统亮“绿灯”,按目标节点顺利推进,3个项目未填报年度计划及月度进展情况亮“红灯”。
从五大领域来看:“五水共治”工程22个,年度计划投资60.81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12.4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0.44%。现代产业培育工程43个,年度计划投资250.69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66.09亿元,占年度目标的26.36%。其中,梅山保税港区物流项目提前完工,余姚慧聪网小家电城、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等项目开工,上海大众、吉利动力总成项目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南车新能源项目土地已购置成功。城市功能提升工程28个,年度计划投资163.89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33.07亿元,占年度目标的20.18%%。其中,甬梁线鄞州段改建工程完成过半,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均已进入最后设备安装阶段,3号线一期全面开工建设。民生福祉改善工程39个,已上报的36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73.5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4.18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9.70%。其中,镇海固废处置、北仑固废处置、余姚危险废物处置3个项目年度计划未上报亮“红灯”。宁波市社会福利中心征迁工作正式启动,浙江佛学院一期工程开始施工,新江桥等项目进入最后施工阶段。发展基础强化工程17个,年度计划投资68.63亿元,一季度实际完成投资10.45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5.23%。其中,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三门湾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的最长隧道开工建设,宁波长丰热电搬迁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获省发改委批复。
分类别来看:新开工项目3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77.8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26.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9%。续建项目113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49.6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130.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3.65%。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综合分析,目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及原因:
(一)部分项目未确定责任单位。镇海固废处置、北仑固废处置、余姚危险废物处置3个项目由市环保局申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责任分解至镇海区、北仑区、余姚市政府,但三家责任主体单位持有异议,目前在与申报单位协调过程中,项目管理尚处于“真空”状态。
(二)部分项目推进缓慢。主要原因:一是政策处理的影响,如宁波兴光天然气项目因5#站租用鄞州垃圾中转站的土地,中转站一直未能开工建设,直接影响5#站进场施工。二是要素制约依然存在,资金、土地供需矛盾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市康复医院、宁波广电传媒大厦等项目因土地、资金问题至今仍在做前期工作,预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较困难;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资金尚未到位,影响项目后续进展。
(三)部分项目不确定因素较大。一些项目虽然目前系统显示为“绿”灯甚至进展良好,但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或将影响项目后续推进及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如西部医院、环城南路东段、北外环东段、东外环快速化改造、中兴桥连接段等PPP项目,因其合作模式、操作方式都属于新生事物,无法把握项目进度,无法确保年底开工。
(四)部分项目信心不足。受经济形势影响,企业或经营受损,或投资谨慎,部分项目投资减少或暂停,如金融后台基地、远大国际商务中心、中兴通讯宁波保税区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因投资方暂缓投资,项目目前处于暂停状态。
四、下步工作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建议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室)会同市重点办、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统筹协调、合力推进。
(一)振奋信心,推进转型发展。目前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入瓶颈期,新常态特征日益明显,投资下行压力巨大,全市各地、各部门要鼓舞士气,进一步明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谋项目、争项目、建项目。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十三五”规划编制、宁波港口经济圈、“一带一路”枢纽城市,抓紧时间与要素保障部门对接,5月10日前再梳理上报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批项目,力争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年度完成投资达到2000亿元。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不断扩大投资,改善民生,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明确主体,强化责任落实。按照“谁申报、谁负责”的原则,尽快协调149个重点监管项目的责任主体和项目建设单位,做到逐一落实,不留死角。对未列入重点监管的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监管职责,按照149个重点监管项目的管理方法同步监管,每个项目落实到人,切实做到深入一线、及时跟进、积极协调,每月10日前向市分管领导、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室)、市发改委(重点处)通报项目整体进展情况,确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在抓紧上报第二批项目的同时要注意做好责任主体和建设单位的落实工作。
(三)全面摸排,尽早解决问题。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室)、市重点办牵头,各行业主管部门抓紧全面摸排系统内项目,争取做到所有项目情况了然于胸,对问题和困难早发现,早协调,早解决,特别是“红黄灯”和系统反馈问题项目。如有问题无法解决,要第一时间反馈系统,必要时可向市分管领导反映,以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围绕重点,加强要素保障。一是要破解征迁难。各县(市)区要紧盯年度拆迁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拆迁工作。二是破解资金难。针对三年行动计划的资金缺口建议分管领导牵头搭建融资平台,创新投融资改革,建立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的融资模式。项目建设主体也要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沟通,共同研究新的融资方案或金融产品。三是要破解土地难。市国土局会同市发改委等部门要继续做好省规划预留指标争取工作,重大产业类项目争取省规划预留指标问题,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要求予以支持。继续优化今年市统筹指标管理,优先向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倾斜。四是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今年我省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即报即审制度,目前我市正在开展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努力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以获得更多资源保障。
(五)完善机制,形成督查合力。要继续充分发挥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中青年干部挂职锻炼、重大项目督查组、重大项目代办经理人等工作机制的优势,凝聚各县(市)区督查室力量,依托重点工程项目综合监管系统,各有侧重、协调推进,形成全方位督查网络,深入一线帮助和指导项目单位加快推进项目。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每个前期项目要排定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具体的人员、落实有关责任,全力促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突破。加强宁波市重点工程项目综合监管系统管理,增加“督查信息”专栏,每月月底前各责任主体要及时上报项目月度进展、督查信息,并做好项目推进、管理等工作。市监察局会同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室)做好实施跟踪督查和效能监察。
(六)出台政策,助推项目建设。尽快出台《宁波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健全完善项目建设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使项目建设、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形成宁波特色的重点工程管理长效机制。抓紧时间出台《宁波市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试行)》等相关政策,推进一批PPP项目的实施、落地,形成较为成熟的操作经验,推进重点工程顺利进展,促进投资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