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跸社区92岁老寿星的一双手 迎接过上万个新生命
杭州长庆街道浙大御跸社区,有位92岁老奶奶——吴影。看照片就发现了,精神奕奕,走起路来记者得一路小跑才跟得上,而且吴奶奶真是一位有故事的人呀——作为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她的一双手,迎接过上万个小生命的诞生。
吴奶奶,用一口标准的杭州话,说起了那些年迎接小生命的故事。
哪怕是凌晨
她也赶去帮人接生
吴奶奶生于1924年,老底子住在望江门附近,父辈做的是汽车行生意,有点像现在的物流,接活后安排车辆运输。年轻时,她帮着父亲打理生意,后来在杭州护校学习,在私人医院做了一段时间的助产士,后来下城艮山卫生院(也叫潮鸣卫生院分院)成立了,吴奶奶就在这里做助产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奶奶说,那会儿不少产妇都还是在家生宝宝。作为助产士,接到消息就得出发,左右手各一个包,里面是各种工具,剪刀、消毒工具等等。“我们那会儿分3班,一周值晚班,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一周早班,早上7点到晚上7点;还有一周值访事班,产妇生完孩子第5天、第7天、第10天、半个月、满月,都要去走访探望。”
30多年的助产士工作,凌晨外出接生是常有的事。她记得有一回,到仙林桥一户人家接生,做完事情出来已是凌晨3点,突然就瞧见桥边一棵大树下站着一个人盯着自己看,大半夜的,她当时吓得不轻。“再晚再怕都得去,人家等着生孩子呢,这可拖不得的。”奶奶说。
老底子艮山卫生院在建北桥北面西侧,当时的妇产科有两间房,一间20平米左右是产房,生完孩子的产妇和伢儿住这里,还有一间房分成了两部分,半间是接生室,另外半间是办公室。
有些产妇来卫生院里生孩子,可男人家没有产假一说,老早回去干活了。“有些产妇生完孩子连口吃的都没有,我看着心里也难受,就帮忙烧点面条。”
卫生院里忙时,最多的一天有十多个小伢儿出生。吴奶奶说,这30多年助产士工作下来,自己手上接过的小生命,毛估估都过万了。
昨天我们联系上下城区中医院后勤保障部部长杨贤林(下城艮山卫生院上世纪80年代改名为下城区中医院),说起吴影,杨贤林也是印象深刻。“我刚来的时候才19岁,她那会儿还在呢,印象中特别认真勤劳。” 后来下城区建了天水武林卫生院(现耶稣堂弄的位置,已拆除),艮山卫生院的妇产科就迁到了那里。不过,吴奶奶也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