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史》《越剧文化史》里的范瑞娟艺术生涯

18.02.2017  13:32

  浙江越剧文化研究专家、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蒋中崎曾撰写过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越剧史》《越剧文化史》等越剧研究著作。经过对图书资料的系统梳理,蒋中崎向本端发来书中记录的范瑞娟艺术生涯史:

  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越剧小生“三鼎甲”的范瑞娟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工小生。翌年春随班到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节前,范瑞娟随姚水娟的越升舞台到上海首次登台。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演出于上海天潼、同乐戏院。

  1944年9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从1944年9月28日范瑞娟与袁雪芬合作,使用“雪声剧团”的名字在九星大戏院首演《雁南归》起,到1945年3月底雪声剧团从九星大戏院迁往明星大戏院止的半年时间里,以袁雪芬、范瑞娟领衍的雪声剧团共演出了11个剧目,即《雁南归》(冯玉奇编,南薇导)、《新香妃》(冯玉奇编,南薇导)、《黑暗家庭》(袁雪芬编导主编)、《红粉金戈》(冯玉奇编,南薇导)、《林黛玉》(吕仲编,南薇导)、《倩女传》(南薇编导)、《父母子女》(集体编导)、《梁祝哀史》(吕仲、南薇编导)、《太平天国》(冯玉奇编,南薇导)、《夫唱妇随》(吕仲编,南薇导)、《碧玉簪》(袁雪芬重编)。

  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一场中与琴师周宝财配合创造了[弦下调]。1945年为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杭州大世界京剧场举办了越剧明星大会串,邀请明星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莅临杭州演出10天20场,共五台大戏。

  1947年袁雪芬因病暂离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联袂,将剧团改名为东山越艺社。同年夏以越剧十姐妹之一参加了联合义演《山河恋》。

  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人饰两角,扮演牛少爷和祥林。

  1948年秋与袁雪芬合作演出于大上海戏院,演出了田汉编剧的《珊瑚引》等剧目。

  1949年春,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在丽都大戏院演出《万户更新》、《控诉张春帆》、《团团转》、《李闯王》、《李秀成》、《情探》、《孔雀东南飞》、《宝莲灯》等剧目。

  1950年7月,该剧团应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邀请,去北京演出《梁祝哀史》和《祝福》。是年7月进入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主演了《李闯王》、《梁祝哀史》、《万户更新》等戏。

  1950年《孔雀东南飞》由东山越艺社演出,范瑞娟、傅全香主演,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范瑞娟、傅全香代表作之一。

  1950年率团进京,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这是越剧首次晋京演出。

  1951年8月1日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与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与袁雪芬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1953年冬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6年3月,上海越剧院一团对《白蛇传》剧作进行修改后演出,由袁雪芬任导演并饰白素贞,范瑞娟饰许仙。

  1964同年7月,上海越剧院一团在瑞金剧场上演由范瑞娟、金采风主演的现代戏《不准出生的人

  1977年1月8日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上海越剧团在上海艺术剧场上演了集体创作的大型组剧《万里长空且忠魂》,上海越剧界的一批老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等纷纷登台演出。

  1980同年10月26日作为上海越剧院赴香港演出剧目,上海越剧院在北京影剧院演出《孔崔东南飞》,由范瑞娟饰焦仲卿、傅全香饰刘兰芝。

  范瑞娟的唱腔和表演在继承男班[正调]的基础上,尤其继承了越剧前辈小生竺素娥朴实的风格,并博采众长,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被称为“范派”。

  范瑞娟从艺70余年,在舞台上先后演出了近180出剧目。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她和傅全香三次合作,演出了四十五出戏;和袁雪芬合作,演出了三十三出戏。这七十八出戏几乎全是新编历史戏和古装戏,或是新编近代戏和现代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