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互助 小山村迎来新机遇
地处浙南边陲的温州泰顺,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县城,素有“浙江屋脊”之称。而位于筱村镇的培坑村,是县里最偏远的山村之一。
12月9日,记者随县扶贫办、县扶贫资金互助联合会的工作人员一起驱车进村时,刚好赶上绵绵冬雨,雾气笼罩着苍翠的山头。车子在无尽盘旋的山路上颠簸了大约2个小时,才抵达这个当地人口中的“山村头”——培坑村的海拔达到860多米。
在记者访农户、穿竹林、看茶园的当口,弥漫在山头的雾气渐渐散开,这个鲜有外人光顾的贫困山村,也渐渐揭开面纱,露出真容。
小山村,几经风雨
得知有记者要到村里了解扶贫情况,村干部早早就招呼了不少村民,在村委会等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培坑村的艰难。
培坑村有286户村民,共1260人,2004年由原岩培村和山对坑村合并而来。如今多数年轻人已经外出打工谋生,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村里留守,“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50多岁的很少,40多的只有我一个。”村委会主任毛定够苦笑着说,在村里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更没啥存款。
温州本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到这高山之巅,水稻田更加稀缺,全村总共240亩,人均不到0.2亩。“山头上比下面温度低得多,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还比山下晚半个月成熟,产量也要低得多。”村民周可形说,加上近年来山上生态保护好,野猪、猴子时常破坏农作物,“一亩水稻只能收560多斤稻谷。很多村民还要买米吃”。
靠山吃山,是大多山村的谋生手段,这在培坑村似乎同样艰难。村民们说,培坑村所在的山头岩层厚、土层薄,竹子种下去长不大,就算长大了,也会被每年至少光顾一次的台风吹得七零八落,除了自家留些竹笋吃,基本卖不了钱。近几年,两次不期而至的地震,给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许多不便。
2006年,全村开始灾后重建,在政府赈灾款的基础上,几乎每家每户都借了钱修新房子,“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到现在没还清债,普遍欠着3到5万元。”2014年9月12日,培坑村又一次遭遇地震,不少钢筋混凝土房子没有再次倒塌,但在地震中被震裂,村民生活因此受到影响。
致富路,几多尝试
自然条件的恶劣,并未能阻止培坑村人脱贫致富的努力。
2008年开始,省总工会就开始结对帮扶培坑村,陆续帮助村民种起了杨梅,开辟了茶园,至今已有杨梅树7000多棵、茶园300多亩。“杨梅生长周期长,现在能产出的只有1000多棵,全部开始挂果还要2到3年。”村党支部副书记毛旭东说,茶叶也没开始大面积出产,“山上经常冰冻,茶树长芽慢,茶叶上市也更晚,卖不起价格。”
占着山高林密的自然条件,村民们也不止一次想过发展中药材致富。培坑村原本就有村民零散种植过黄栀子。这种中药材不怕冻,也不用太多的管理技术,山间的荒地都可以种植。看着行情日渐走俏,村民周可形从2013年开始,盘整了村里的不少土地,种了近60亩黄栀子,“去年收了600多斤,卖到每斤3.5元。”看着效益不错,周可形劝说过不少村民加入,但大家怕行情起伏,不敢尝试。果然,今年周可形收了4000多斤药材,收购价却跌到了每斤1.2元。
毛旭东还曾试图让村民发展高山蔬菜,这是他考察不少其他高山村后受到的启发。但回村里一看,他又犯愁了:培坑村的地太细碎,几乎找不到1亩以上的地块,基本都是0.1亩到0.2亩大小,而且高低错落,连不成片。
由于没人组织销售,培坑村的农产品被商贩压价收购的事经常发生。村里出产的杨梅,在苍南市场上能卖到每斤7到8元,但商贩给的收购价只有每斤2到3元;隔壁箬洋村出产的茶青卖到每斤80到90元,培坑村产的却只能卖每斤40到50元。
互助会,帮扶创业
上午10时,培坑村村委会办公楼对面,一个占地面积380平方米的临时钢棚,成排的织带机不停运转,发出“唰唰唰”的声响。钢棚里,就是毛定够和村民毛定东于今年8月合办的织带厂。这种加工厂成本低、收益稳定,技术门槛又低,不少村民开始跟着做。如今,村里已有7家这样的织带厂。
“每人投入10万元左右,如果订单充足,一年就可以回本。”毛定购说,他还雇了5名老年村民来帮工,每天支付30元的工钱,“等于解决了5个人的就业。”有了亲身尝试的经验,毛定购和其他村干部都觉得,自办织带作坊,可能是培坑村村民脱贫致富最可行的方式,“单子都从瑞安丁田镇接,问题应该不大,主要就是启动资金,多亏村里的资金互助会,为我们提供了急需的两万元贷款。”
自2008年起,泰顺被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列为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经过几年发展,至今已有103家村级资金互助会,1家县来料加工资金互助会,1家扶贫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村民通过缴纳会费、成为会员的形式自筹互助资金,会员可从互助资金里贷款用于创业。培坑村的资金互助会于2013年8月开始放贷,目前的174名会员中,有110名是低收入农户,5户是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农户。
从互助会贷款,比从银行、信用社借贷方便得多,利息也更低,村民们越来越感受到便捷。“特别是村里办起织带厂后,已经有很多村民跑来问过我,什么时候有钱能贷?”毛旭东说,今年9月,他统计过,全村办织带厂的贷款需求就有50多万元,“现在互助会里的钱都贷出去了,只能到年底回账后才能重新贷。”
村干部们私下合计过,如果互助会里能多100万元资金,按照每人贷款不超过2万元算,就可以再让50名村民贷款,“村里要是再办个几十家织带厂,不仅可以解决这些村民的收入问题,还可以解决不少人就业,让更多村民有收入,过不了一两年,村民的经济状况就能得到很大改观。”
对于培坑村明年的发展,县农办主任赖立斌认为,首先需要加强土地流转,让农民享受土地分红所得,同时,重点扶持杨梅和茶叶两大产业,并且通过资金互助会重点扶持其来料加工产业,“建议全村成立来料加工点,或者成立公司,这样可以享受县里更多的补助,例如设备投入,可以补助38.5%,给员工发工资也有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