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沉 海宁人实现当地就诊
上周末,海宁市中心医院(原海宁市三院)整体搬迁到了新院址,院区按照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规模配置,占地87亩,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与老医院相比,新院的医疗环境、设施设备都将显著提升。特别是浙北地区微创外科中心以及微创血液净化中心,都能让辖域范围内的老百姓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使海宁地区县、乡、村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更上一个台阶。
这只是海宁医疗联动体制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站在位于海宁斜桥镇的五星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外,记者有些吃惊,面前古色古香的这幢建筑根本看不出地处农村,来往的患者穿梭于各间诊室,井井有条。这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由斜桥镇中心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院长姚志强告诉记者,自去年5月海宁市中医院、斜桥中心卫生院以及五星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三级医疗联合体以来,这个小小的乡村卫生室,已先后来了五位在当地知名度相当高的专家“下城”,帮助村民解决“看病”难题。
陈大伯是附近伊桥双凤村的村民,由于半身瘫痪长期卧床,引起大面积褥疮,最严重的褥疮有一个苹果大小,深达数寸,陈大伯痛苦难耐,曾去省内多家医院求诊,“因为挂号很难,每次看病很早就要出门,即使挂上了也只能跟医生交流几分钟,病情没有大起色,还花了一万多元医药费。”陈大伯说。自从得知以前中医院的朱霁青老先生“下沉”到了家门口附近的五星社区卫生服务站,陈大伯喜出望外,“朱大师手艺好,才几个月我身上的三个褥疮就愈合了两个,第三个也快长好了,每次花费仅仅只要十几元。”
像陈大伯这样普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医院或乡镇医院医生治疗,在海宁已成普遍现象。
“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打造了一个省、县(市)、镇、村四级医疗联动体制,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了一条龙服务。”海宁市卫计局局长陈培玉说道。
的确,向上与省级大医院牵手,2011年4月,海宁市政府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省人民医院海宁分院(现更名为海宁市中心医院);2012年2月,上海长海医院全面托管海宁市人民医院。向下,6家县级医院支援帮带14家乡镇卫生院,也就是我们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各卫生院辐射县域内的15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从三甲医院到县级医院到基层卫生院再到村级卫生室,通过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两套机制建立起来的“县域医联体”为农民寻医问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正在成为为海宁市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朱冬炎是长安镇盐仓村的妇女主任,对于医联体带来的便利,她感触颇深。她告诉记者,海宁市中心医院与海宁西片长安镇等4家卫生院组建了医疗联合体以后,每年都会组织本院医生、省人民医院专家以及长安镇卫生院的医生一起到村里为村民解答体检报告,“专家这些年发现了不少有手术指征的病例,将病情隐患提前解除。”朱冬炎说道。
记者了解到,整个长安镇(高新区)有20个村,7个社区,每一个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的村民都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同样,海宁市的各家乡镇卫生院也享受了“上级”医院带来的各种优惠。“以前,我们卫生院做不了简单的激素水平测定,遇到复杂一点的毛病就要把病人往外送。”黄湾镇卫生院院长凌丰说。
去年3月,黄湾镇卫生院挂上了“海宁市中医院尖山分院”的牌子,来自海宁市中医院的第一批专家走进黄湾,建立起了专家下派、药品下沉、大型检查“一单通”及转诊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机制。今年,黄湾镇卫生院的门诊增加了23.79%,住院增加了85.45%。目前,该卫生院的手术室硬件设备及装修均已到位,“下一步,我们将开展阑尾炎、疝气、下肢静脉曲张等常见级别较低手术项目。”凌丰说道。一年来,省、县专家在全县域范围内下基层1200余人次,累计服务基层病人1万余人次、解读体检报告11场次。借助合作平台,乡镇医生向县级医院专家拜师学艺,获得了到县级医院参加培训,甚至实习坐诊的机会。
公共医疗服务的均等化,一方面推动了上级医院向基层输送人才、机制、药物,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基层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与规范化。
海宁市卫计局陈培玉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海宁县域内相继建立了影像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心电会诊中心、病理诊断中心以及肿瘤治疗中心等六大中心。乡镇卫生院提取的标本直接传到县级中心集中诊断,县级医院医生即时会诊,实现信息对接、技术同质、结果互认,这一做法补齐了乡镇卫生院的“短板”。
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很好地完善了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90.9%,这是海宁群众在县域内看病就诊的比例,也就是说,目前,十个海宁人中有九个都选择在当地就诊,而不是去交通便利的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这在“有病就跑大医院”风气盛行的今天,实属不易。记者了解到,这一数字在2013年是84.5%,2014年是86.3%。另外,根据第三方调查统计,患者本地就医满意度达到90.5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