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斤粮票贵重,还是17万元住房贵重 没有一个天平能够权衡它们的分量

12.03.2015  09:19

40年前,田国栋老师听说以前的学生生活窘迫,他从杭州给身在丽水市青田县的刘方炯寄去了攒了许久的30斤粮票。

20年前,从海外归来的刘方炯偶然得知恩师一家四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临时房里度日,他拿出17万元积蓄,在西湖区为恩师买了一套住房。

田国栋和刘方炯的故事,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开了。网友们感慨万千,甚至追忆起曾经的岁月。甚至连田老师的同事也打来电话,坦言一向沉默寡言的老田,竟有这么感人的故事。

然而近日,当77岁的田老师接起我的电话,他却叹了口气,语带疑惑:“这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啊……

藏在心底40年的故事,又岂会平常?

40年前的记忆 如拼图般渐渐复原

田老师和我约好在医院病房见面——田师母住院了,田老师要照顾她。

走进病房时,田老师坐在凳子上,歪着头睡着了。浅口的沿帽,黄灰色的外套,黑色的棉裤,田老师穿着并不鲜亮,但是干净、整洁。

他的头,微微靠向病床上老伴的方向,阳光轻柔地洒在他的身上。他睡得挺沉,病房电视里传来的哄笑声丝毫没有搅扰他的清梦。

田老师,有人来看你了。”新来的看护见我走进病房,马上叫醒了田老师。一睁开眼睛,田老师展露出了微笑,用手指了指一旁的椅子,招呼我坐下。

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不晓得为什么大家看了会感动。”他的嘴角挂着平和的笑意。面值30斤的粮票和西湖区的一套住房,当田老师问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什么,我只得用这些物化的关键词转述。

田老师低头,轻轻“”了一声:“差不多是这样。

和他的同事说的一样,田老师内向、少言。“这几天有青田的记者过来找过我,也有民警过来找我,问问当时的事情。我都如实告诉他们了。”故事很长,可是,当了一辈子老师的他,很耐心地为大家反复讲述。

较之自己当年的付出,他每每首先提起的是感谢。说起自己的学生刘方炯,田老师评价他是一个很爽快的人。“当时,他看到我们一家人住在临时的房子里,就提出要把自己的房子给我们住。

这个故事,藏在40年的漫漫时光里,一点一点拾起记忆中闪光而温暖的碎片,田老师用回忆,将它拼接完整。

那是上世纪60年代,田老师在青田中学教书,刘方炯是他的学生……

面值30斤的粮票 解学生燃眉之急

在田老师的印象里,刘方炯活泼、好学,是个好学生。但是,田老师坦言,在众多学生中,他并不“特别”。“我和其他老师都说,以前我们和学生的关系都很亲近的。

刘方炯只比田老师小5岁。那时候,在青田中学,田老师教数学,他的妻子也是老师,教生物。在田老师的记忆里,那时候的青田中学,许多学生住得离学校很远,上学要翻好几个山头,一般一周回一次家,带一些咸菜、米饭来学校。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彼此照应,也习惯了。

毕业之后,学生们各奔前程,田老师和刘方炯的联系也就不那么频繁了。

后来,田老师和妻子一同调回了杭州,在余杭一所中学教书。说起送给刘方炯30斤粮票的事,田老师淡淡地说:“自己的学生,他有事情我总要帮一帮的。

田老师还记得,那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了,自己偶然碰见了刘方炯的同事,聊天中,得知了刘方炯的近况。

中学毕业之后,刘方炯在青田华侨中学代课,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一家人的生活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支撑。生活清苦,刘方炯不得不到处借粮度日。

当时,田老师家里也有两个女儿,在那个粮食凭票供应的年代,生活的压力肯定是有的。不过,田老师没有犹豫,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拿出了平时自己攒下的30斤粮票,为刘方炯解燃眉之急。在当时,这些粮票,几乎等于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而田老师自己的家里,却常常用玉米、番薯代替米饭当主食。

那时的清苦,多年以后成了田老师口中的小玩笑:“按照现在的说法,玉米、番薯这些粗粮还是健康食品了。

17万元买套房 只为恩师住得舒适

过了不久,田老师听说了刘方炯出国另谋出路的消息。

刘方炯在异国他乡,艰辛打拼,尽管那时候国内外通讯不便,他也会坚持每隔一段时间给田老师写信。

1996年,田老师的生活却遇到了困境。由于他家的房子面临拆迁,无奈之下,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女儿住进了卖鱼桥附近的一处临时住所——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

恰在这时,从海外归来的刘方炯到田老师家拜访,亲眼看见了田老师家的状况。当着恩师的面,他没说什么,回家之后,他拿出17万元,为老师在西湖区古墩路附近买了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田老师当时就听刘方炯说过,和他一同回国的人开始把投资目光转向房地产,为了财富升值,一口气买20多套房的人都有。但刘方炯买房子,只是想让曾经给自己雪中送炭的田老师住得更舒适。

当刘方炯拿着房产证找来时,田老师说什么也不肯收。刘方炯想了个辙,他跟田老师说,叶落归根,等老了他还想回到国内,在回国之前,这房子就请田老师一家先住着,顺便帮忙照看。拗不过,田老师这才答应住下。

田老师明白,刘方炯在国外讨生活也不容易:刚出国时,四处辗转,工作不稳定,还曾经到中餐馆帮工,有时也摆地摊。“在国外,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不像在祖国,生活一定更难。

刘方炯的不易,田老师能体会。这套房子,田老师一直守着,等着刘方炯归国的时候还给他。

40年师生情 变成一份心头的牵挂

在病房里,田老师和妻子看上去只是一对相依相伴的普通老夫妇。

然而,任哪位病友在网上搜索一下“田国栋”三个字,就会发现,他和学生刘方炯的故事,已经被各大网络平台转载多回了。

田老师意外地“”了,但他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每天早上八九点之间,田老师会准时赶到病房,下午三点半到四点之间,他会赶在晚高峰之前回家,近四年里,从不间断。田老师的老伴戴老师中风之后,一直躺在病床上,田老师每天帮她活动四肢,陪她说说话,就算没有回应,他始终默默陪伴在她身边。

不过,在田老师的记忆里,老伴大概只病了两年。而他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隔壁床病人推荐的特效药能不能再让老伴好起来。“插食管,太受罪了。能自己进食就不错。

田老师今年已经77岁了。也许,陪伴,到了这个年纪,才让人心安。

这些年,每次刘方炯回国,总会带着朋友来看望田老师,谈谈国外的生活,也聊聊国内的变化。

去年年底,刘方炯表示自己可能已经无法适应国内的生活了,准备定居西班牙。于是,田老师把房产证还给了刘方炯,搬出了那套房子。如今的刘方炯也已是72岁的老翁,他自知可能很难再回国看望田老师了,想要一张田老师的照片,说要一直带在身边。

40年的师生情,成了跨越大洲、大洋的心与心的牵挂。

采访结束了,我陪着田老师坐上了回城西的92路公交车。

公交车上很挤,田老师单手紧紧抓着座位旁边的栏杆,努力站稳。他轻轻摇手拒绝了让座的年轻人,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的街景……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徐夏欣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