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公布

15.08.2016  11:06

  8月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对2015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主要数据进行发布。
  2015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在中药材种植业、医药工业、中药商业及流通、中药科技等方面均有突破。贵州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546.83万亩,总产量达181.04万吨,总产值为127.65亿元。面积上10万亩的品种有刺梨、金(山)银花、杜仲、花椒、太子参等17个;产量上万吨的有生姜、玄参、鱼腥草等29个品种;产值超过亿元的有天麻、太子参、半夏等24个品种。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面积达到21.11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3.66亿元。种子种苗基地面积上万亩的品种有天麻、生姜、半夏、太子参等4个,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品种有天麻、半夏2个。截止2015年,全省共有29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新增六枝龙胆草和水城小黄姜2个产品。全省有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和金钗石斛5个品种通过国家中药材种植基地(GAP)认证。全省纳入统计的医药企业175家,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1.30亿元,全省医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68家;超过5亿元的22家;超过10亿元的11家。单品种销售方面,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艾迪注射液、仙灵骨葆胶囊、肺力咳合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45个药品销售收入上亿元;超过5亿元的7个;超过 10亿元的2个。全省纳入统计的287家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5.43亿元。销售总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6家;销售总额超过亿元的企业60家。在中药科技方面,2015年,全省175家医药企业和25家中药领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项目经费支出6.6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专利申请受理数833件,专利授权数762件,比上年增长121件。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获得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8项。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共发表科技论文2262篇,其中核心期刊1110篇,被SCI、EI、ISTP收录381篇。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科技活动人员7850人,占从业人员的14.4%。截止2015年,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共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9个,省级人才基地9个。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共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64个,比上年新增5个。其中,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2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产业工程,涉及种植、制药、流通、科技等领域,覆盖面广。为全面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状况,解决地区、部门、行业统计数据信息互通不够的问题,同时客观、真实、动态反映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趋势,为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所需基础数据,2010年,贵州省科技厅经与省统计局协商,联合省经信委、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药监局组成《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研究编制工作小组,制定完成了具有贵州特点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部门综合性报表制度,并经国家统计局认定为全国第一套中药现代化产业全行业综合性报表制度,成为贵州省法定的常规年度行业统计。自2011年以来,省科技厅联合省统计局已连续6年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发布。
  为了做好2015年度的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工作,2016年初,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和省统计局牵头,组织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药监局组成专家组,
  对报表制度进行了完善、修订,详细制定了今年调查统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在进一步完善中药民族药产业网络直报系统的基础上,于2016年5月完成了对全产业链的统计工作。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3次分块评估和2次总体评估,保障了数据的客观、真实、有效。此次统计范围覆盖全省9个市(州)及2个省直管县(市)。在中药材种植业方面共涉及176个中药材品种,比去年增加10个品种。重点对天麻、半夏、石斛、太子参、续断、何首乌等23个重点发展品种和山药、玄参、杠板归、刺梨、白及等27个鼓励发展品种进行区域分布、年报数据与统计局进行核实分析。在医药工业方面,主要对亿元以上的品种进行重点跟踪分析。在流通方面,重点对销售总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与统计局进行核实分析。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