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精彩好节目 配送到村头
1月29日下午,阴雨刚过的山城,微风中带着寒意,而记者在重庆市潼南县桂林街道双坝村,却看到一派热闹场景:村委会办公室成了临时“后台”,十几名演员们有的在化妆,有的在换演出服,而门前的小广场上早已聚集了不少村民。这一天,是潼南县“和美潼南,舞动乡村”文艺活动下村演出的日子。舞蹈、表演唱、器乐合奏……随着精彩节目一一登场,观众越来越多,掌声、欢笑声久久回荡。
这是潼南试点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的一个寻常剪影。自去年6月以来,潼南面向民间文艺演出团队购买演出1228场,其中为农村演出1124场、为城区广场演出104场,购买的演出每季度在全县281个行政村各演出1场,每周在2个城区广场各演出1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配送到了城乡居民身边,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便捷化水平。
怎样购买?
广辟渠道,保障经费,政府招标,群众“点菜”
买节目,钱从哪里来?潼南的做法是:上级划拨、镇街补贴、团体自筹、企业赞助,广辟渠道,保障经费支撑。
潼南县文化委主任杨春介绍,县里设立了项目补助资金,经费来源于每年中央、市、县按比例安排给各行政村的农村文艺演出及体育活动的补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统筹解决,其中农村公共文化演出每场补贴1000元,城区广场演出每场补贴2000元。此外,县财政集中采购,为演出团队配备了幕布、音响、耳麦等演出设施设备;将政府采购公共演出纳入镇街工作年度考核,鼓励各镇街建立文艺演出专项资金;同时鼓励各演出团体通过开展企业庆典等营业性演出活动筹集经费,对全县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活动实行“整体冠名招租”,争取骨干企业“赞助联姻”等。
钱有了,节目怎么买?政府招标,群众点菜!“组织文化下乡活动时,我们发现有时上面送的节目,群众不一定爱看。”杨春说,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不仅要引进专业团队,更要买到基层群众爱看的节目,这样才能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配送。
“如‘和美潼南,舞动乡村’文艺演出,就是通过媒体和网络,公开向社会发布项目招投标信息,最终确定29支中标单位1228场文艺演出。”杨春介绍,县里对镇街的演出团队实地普查,统计演出团队的人员结构、设施设备、活动情况等,摸清家底登记建档;在实地观看演出节目、征求群众意见、查询演出团队经营情况后,对达标的演出团队公示,认定演出服务资质;再向社会公开演出采购目录,分片区设置采购项目,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公开招投标。
中标后,演出队伍要拿出节目“菜单”,给各镇街“点菜”,而各镇街“点菜”时,都要征询老百姓意见。比如说评标及“点菜”阶段,镇街干部要收集群众的需求,演出结束后,要对演出团队的演出活动及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反馈群众意见。
怎么管理?
健全机制,全过程动态管理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重点在管理,难点也在管理。为此,潼南费了不少心思。
潼南先后出台了《民间文艺团体标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运行管理机制,完善《民间文艺团队综合评价细则》《镇(街)宣传文化考核方案》等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演出活动应急预案》《演出团体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管理要求》等安全保障机制。
潼南县文化馆成立了“民间文艺团队管理办公室”,并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我们对演出团队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而且非常细致和具体。”县文化馆馆长周南定说,演出前,各团队要制定演出方案,将演出时间、地点、联系人电话等相关信息上报管理办公室;演出结束后,演出团队上交由当地村委会签字或盖章的演出回执单,提供演出照片,要求至少有一张演出大场面照片,主要节目照片各一张;年终通过团队自评、主管部门实地考评和社会第三方评价对各团队进行综合考核,优胜劣汰。
“现在看来,这样的管理方式是有效而且必要的。”周南定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有次某个演出团队上报的节目单里,有两个现代拉丁舞和一个主题过时的小品,考虑到不太适合农村群众,我们及时提醒演出团队更改了节目单。还有一次,我们发现有个演出团队上报的演出信息里,有一天安排了四场演出,上午下午各两场,村民上午的空闲时间较少,加上一天内演出频繁,演出质量难以保证,最后这个团队的演出方案没有通过。”
截至目前,潼南已在各行政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演出920余场次,文化服务时间1380余小时,惠及群众14余万人。
效果如何?
群众受惠,演出团队提高业务水平,政府实现职能转变
双坝村的演出结束后,村民匡利华有些意犹未尽:“以前看文艺演出要赶车到镇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而且都选在农闲时间,既不耽误农活,又能看到好节目,大家都高兴。”
而参加本场演出的潼南县梓潼街道馨梦艺术团的表演者们还来不及卸妆就要赶往县文化馆,那里正在进行一场舞蹈指导课。授课老师来自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专门为参加春节期间下乡演出的团队做指导。
“县里经常组织对中标单位的培训,团队的业务水平提高了不少。”团长刘素珍说:“县文化馆有村级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创作组,为我们演出团队创作和提供适合农村演出的文艺作品和演出资料,县文化馆还有干部和志愿者与我们‘结对子’,指导排练并帮助联系演出场地,县里组织的培训指导和观摩交流,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据统计,潼南目前已开办市县声乐、舞蹈、曲艺培训班15次,举办110余场次演出团队观摩交流会。
在梓潼街道接龙桥社区,咏春艺术团自编自演的小品《三块石精神》给居民谢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年代人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太令人感动了”。小品的创作者,咏春艺术团团长余秋华,曾亲历潼南挖掘人工运河的过程,被当时人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三块石”精神所感动,创作了这个小品。余秋华说,本土节目讲的是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这也鼓励了各民间艺术团队的创作热情。
以农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为依托,潼南各民间艺术队已创作110余件作品,涉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乡新变化等主题,并用歌舞、戏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文化送进了村民心里。
“以前,我们公共文化服务更多的是面向城市,或者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触角难以延伸到每个村庄。”杨春说,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团队将文化服务延伸到农村基层末梢,村社田间地头,有效解决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正在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杨春说,以前政府部门既是活动的策划者,又是项目执行者,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试点以来,将“办文化”主体变为基层群众,实现群众编、群众演、群众唱,政府部门侧重于监管和培育,在活动安排上加强管理,在质量提升上给予帮助。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创新了公共服务方式,对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潼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万军说。
记者手记
精彩文艺节目送到了村庄和社区,百姓叫好,政府“减负”,民间演艺团体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潼南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的做法,取得了多赢的良好效果。
由“送”到“买”,一字之差,要做好却并不简单。从潼南的实践看,一是明导向,二是定规矩:坚持以百姓的需求为导向,基层群众来点菜,政府不花冤枉钱;制定出一整套工作实施方案和制度,选队伍严格评估、公开招标,管理上有机构、有专人、全过程,考评上指标量化、综合打分……
把文化惠民这个好事办好,具体工作离不开细致务实。演出时间充分考虑农村的生产生活的作息规律,节目内容不仅要健康还要根据观众群体的特点来调整,调动演艺团体的积极性,既要让他们有钱挣又要使他们能提高……围绕“为民、便民、乐民”的主旨,政府尽好“主导”职责,管理讲科学,服务求贴心,“文化大餐”也就必将越来越对百姓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