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政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系列报道·协调篇】破解统筹协调发展难题
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先锋,浙江已成为全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区域均衡、城乡统筹的背后,是财政的支撑和引导。近年来,浙江各级财政部门立足二次分配职能,围绕财政体制、财税政策、财政管理进行一系列创新,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分匀“蛋糕”,走出一条现代财政引领协调发展的新路。
区域协调发展:既要补齐短板,又要快马加鞭
2015年,浙江区域统筹迈上新台阶。
这一年,淳安等26个原欠发达县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县级平均水平,摘掉了“欠发达”的帽子。省财政按照“摘帽”不“摘”政策的原则,继续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在财政体制上予以倾斜。
“我们继续安排了那26个县专享的转移支付资金。”浙江省财政厅总预算局负责人介绍说,“2015年省财政安排山区经济、特别扶持、专项扶贫、运行与发展等资金42.6亿元,支持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同时,对部分财政困难地区采取减免地方财政收入超基数上交省部分、转移支付享受较高档次、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措施,增强其可支配财力。”
这只是体制引导的一个缩影。为激发财政困难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浙江早在2008年就建立了转移支付分类分档体系,根据各市、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动员能力、财力状况等因素,将其分为二类六档,享受不同的转移支付系数,经济发展越困难,享受的系数越高,同等条件下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越多,以此均衡全省财政资源分配,充分体现二次分配的公平性。2012年、2015年,又进行两次体制调整,不断完善分类分档体系,使档次设计更加科学、政策指向更加精准。
同时,浙江财政对发达地区快马加鞭,激励它们跑得更快、更稳,为均衡发展提供更强大的财力支撑。近年来,一直秉持“财力下沉”理念,将原本属于省级的财政收入下放给市县,让市县能更直接、更充分地享受发展红利。优化收入激励奖补机制,实行省奖励与市县地方财政税收增收额或增长率挂钩的办法,并适当提高挂钩比例。换句话说,市县发展越快、财源培植越好、税收增收越多,获得的省级奖励就越多。反之,如果不思进取、不谋发展,只想靠“帽子”等饭吃,获得的奖励将越来越少。
区域统筹,需要省、市、县协同发力。浙江一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设区市对区域统筹发展动力不足。为此,省财政动足了脑筋,打通设区市与其所辖县市的财政体制通道。
2012年,创设区域统筹发展激励奖补政策,根据设区市对所辖县(市)的投入金额,省财政给予其0.5—2倍的配套奖励。
“衢州市2015年给我们县补助近5000万元,省里给我们相应配套奖励要将近1个亿,对我们这样一个山区县来说,协调发展的资金更多了,信心更足了。”开化县财政局局长方忠明说。
杭州市财政局总预算局负责人介绍说:“该项政策出台前,杭州市就率先设立了区域统筹发展专项资金。有了省里政策的引导,市里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年对县里补助的力度也在明显加大。”同时,杭州市财政坚持“大杭州”发展理念,创新区、县(市)协作机制,从2011年起按照地域相近或产业相联的原则,由城区和县(市)建立协作组,基本上是两个城区扶持一个县(市),全方位开展协作,5年来累计到位协作资金17.48亿元。
区域统筹发展激励奖补政策的实施,破解了省直管县存在的难题,设区市更关注其所辖县市的协调发展,县市协调发展的积极性更高了,达到了省财政政策设计的目标。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说:“省财政2015年为此兑现的区域统筹发展激励奖补资金达到21亿元,3年接近翻了一番。这项体制政策创新,强化了设区市的辐射带动责任和能力,有效防止了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现象,促进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既要繁华都市,又要美丽乡村
信步在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整洁的街道两旁是一幢幢两三层小楼,远山竹林云雾缭绕。村民出门步行几分钟,就是广场、健身场地、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电影院,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民收入渠道丰富,经营民宿、农家乐,搞特色农产品加工,去附近来料加工厂务工……
横山坞村已经创建成安吉县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安吉县200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曾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起草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一国家标准,目前正在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在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众多理念中,均等化令人印象深刻。
“均等化就是全域范围内的、村村都有份的美丽乡村。”安吉县农办副主任楼成说,到2012年底,安吉基本实现了行政村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实现13大类公共服务全覆盖,其中包括集镇污水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公交、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
“美丽乡村是一个立体化的概念,不仅仅是针对农村,我们把整个安吉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建设。”楼成说,安吉着眼城乡一体,统筹建设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县城、建制镇、行政村三级联动、融合发展,把全县做成一个大景区。2015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4∶1。
以安吉为样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金名片。从2013年开展试点以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频现,有农村电子商务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遂昌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处理利用的“贺田模式”、村级主体积极作为的“玉环经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动力的“永嘉经验”……
城乡统筹,短板在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重点。对此,浙江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打通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结点,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财政部门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采取区别于城市、更贴近农村治理特点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其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事一议改变了以往政府单向提供公共服务的做法,将项目决策、建设、运行管护等各项权利交还给村级组织和村民群众,建立“财政补一部分、集体出一部分、村民筹一部分”的筹资筹劳机制,将政府引导与村民意愿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做村民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有效避免公共产品适销不对路的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一事一议奖补资金70亿元,吸引村民筹资筹劳45亿元,村集体投入36亿元,社会捐助26亿元,建成村内基础设施项目3.1万个,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有力地提升了村民生产生活品质,深受老百姓欢迎。
“区县统筹更体现共赢发展。”杭州市财政局农业处处长鲍延风说,在资金扶持外,由于县(市)为城区提供了发展空间,城区把一些大项目放到了县(市),同时县(市)把一些优质农产品资源提供给城区。
另外,杭州财政创新设立农村公益金,运用财税扶持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捐赠资金,投向农村社会公益项目,累计募集资金1.11亿元。实施联乡结村工程,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要求帮扶资金30%用在产业发展上,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
在嘉兴市秀洲区第一个城乡一体化新社区——新塍镇陡门花苑,社区党委书记金民荣介绍,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不仅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收入也有了保障。
财力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坚强保障
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离不开财力统筹。钱巨炎说:“权力要分散,分权有利于分散风险、科学决策;而资金要集中,集中的财力,就像握紧的拳头,可精准发力,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近年来,浙江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改革,进一步增强财政统筹能力,集中财力办大事。
加快构建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浙江在率先实践“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基础上,编制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加大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2016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一半以上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改善。全省财政“蛋糕”不断做大、做强,资金集聚和财政统筹能力不断提高。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按照“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和“两个一般不”的要求,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进一步厘清公共财政运行边界,进一步清理整合专项资金,省级转移支付专项由235个压减为56个,资金、项目多、小、散的状况得到有效改观。同时,大力推进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和竞争性分配改革,实行因素法分配,将资金的二次分配权和具体项目安排权下放给市县,增强市县统筹财力的能力。
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强化“存量调结构、增量优方向、增量调存量”的统筹机制,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变“零钱”为“整钱”,变“死钱”为“活钱”。建立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对不足两年的结转资金,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及时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2015年,全省累计盘活存量资金超过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