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滩涂种地、海水灌溉冲破农业“禁区”
一直以来,海水以其含盐量之高而被视为农业的“禁区”。但有科学家预言,本世纪将迎来一次新的农业革命,即“海水农业”——滩涂种庄稼,海水能灌溉。在大多数人的常识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在象山,经过农技人员及相关专家一年多来的努力,越来越多的沿海滩涂在这个春天里一改过去的死寂景像,萌发出绿意盎然的生命力。
象山半岛三面环海,淡水和耕地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灌溉农业的发展。向滩涂要地,成为象山农业发展的新出路。但面对丰富的滩涂地,象山人一度感到迷茫,几乎寸草不生的滩涂地能种植什么?
“种水稻、种蔬菜,把数万亩滩涂打造成万亩良田。”象山县农林局副局徐海荣回答了令这个很多人困惑的问题。生长于海边的象山人以其执拗的性格,硬是找到了滩涂种庄稼的路子,发展海水盐土农业,以滩涂代替耕地,以海水代替淡水,变废为宝,化害为宝,一改滩涂地等于荒地的局面。有专家指出,在人增地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当下,发展海水农业,实现“耕海种洋”,不能不说是一种睿智的选择。
海边种稻
增产又增收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形成数以亿亩难以开发利用的滩涂地。实现滩涂种植粮食,对于保障粮食供应安全,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普通农作物在含有盐分的滩涂上难以存活,但海水稻或是一个突破,对解决滩涂种粮食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跟着象山县农林局党委委员、农技专家陈维虎,我们来到象山凃茨镇道人山围垦区。这里数百亩滩涂地已经翻整完毕,几台挖掘机正在挖沟作业。东海边这块新生的土地,正在静静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第一次播种,100多天后,这里将呈现一片新的模样,稻浪滚滚,带来海水粮食的收获。
在滩涂大面积种植水稻,用海水来实施灌溉,对于农技专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今,象山人在200亩滩涂地上种水稻,信心来源于去年收获的海水稻。
去年3月,象山与浙江大学合作,引进盐稻12号、广盐1号等13个海水稻品种,在西周镇、凃茨镇的24亩滩涂围垦地试种,并聘请浙大专家传授海水稻种植技术,实地开展田间管理指导。这批试种的海水稻当年全部成活,亩产稻谷最高近1000斤,平均500斤。
“海水稻植株较高,颜色偏深,有些发红,仿佛成熟的辣椒一般,收获时节飘荡在风中,别提有多好看了。”徐海荣说,从外观上来看,海水稻与普通水稻相似,只不过稻穗上的稻粒稍微少了一些;从口感上来感觉,海水稻米饭香气浓郁,但饭粒稍显粗糙,紧致有嚼劲。
本质上,海水稻还是一种野生稻,适应性强,不仅抗盐碱,还抗病虫害、抗风、抗涝,不需施肥锄草。根据去年的经验,浙江本土品种浙大1号高产稳定,今后种植推广的面积将更大。象山目前有近3万亩未种植利用的滩涂围垦地。以前,这种地靠雨水冲刷自然淡化三四年后,才能种些小麦、棉花、豌豆等旱作物,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较为普遍。
“假如这些滩涂全部种植海水稻,那么象山就能增加粮田3万亩,推广到全省、全国,那意义是不可限量的。”徐海荣介绍,中国有盐碱地面积达15亿亩左右,如果能种上这抗盐碱的海水稻,按照目前亩产约300斤大米来算,年产量可达4500多亿斤大米。
“滩涂种植海水稻,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条增收的好路子。”徐海荣算起了一笔账,海水稻全程有机生态种植,可以卖到每斤10块钱,“按亩产300斤大米算,光卖粮食就能实现亩产3000元,比普通水稻效益高多了。”
眼下,海水稻即将播种,记者专门观察了一下海水稻的种子。与普通水稻相比,它的种子略小、颜色更深,而种植方式、生长时节与普通水稻基本无二。“海水稻一般按抛秧方式种植,最重要一点,分蘖前还是要淡水灌溉,之后便可以用海水灌溉。”全程参与海水稻种植,陈维虎已经十分了解它们的习性。
按照去年对于几个品种的试种,陈维虎认为,海水稻生长的最佳环境是海边滩涂地,象山的滩涂十分适合。“当然,我们的目标是改造滩涂地,将其打造成标准化农田,通过前几年种植海水植物,逐渐降低土壤含盐量,实现正常的农业生产。”
种植海水稻之外,陈维虎和农技专家们计划在稻田上试养鱼、虾、蟹,开展“海水稻-鱼(虾蟹)”共生试点种植养殖,最终实现海水稻田更高的亩产效益。“地里种海水稻,堤坝上种海水蔬菜,水沟里养鲈鱼、鲻鱼、跳跳鱼。”这样一幅未来的画卷,已经在陈维虎的心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