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120热线去年被恶意骚扰1.5万次 谁在添堵?
核心阅读
分秒必争守候生命安全的120热线,却频频遭遇骚扰呼入。长春市120急救中心一天接听急救专线大概1000来个,近30%非有效求助呼入。骚扰电话不仅扰动着工作人员紧张的神经,也挤占了生命急救的有限资源。对此,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呼吁每个公民都应树立起对急救工作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正确利用急救资源,保障“生命通道”的畅通无阻。
“您好!长春急救中心。需要急救吗?什么位置?患者多大年龄?家属请在通钢大厦前接车,我们尽快。”长春急救中心调度指挥科工作的调度员张彤在听呼救电话的同时,手指飞快敲打键盘,把信息录入电脑,用时36秒。张彤身旁的班长马欣立刻通过对讲机联系附近的120救护车。“是位脑血栓患者。”张彤和马欣简单沟通了一下,眼睛赶紧盯着电脑屏幕。
在电脑上看到13号车开始驶向目的地,张彤马上拨通患者电话,“你好,请家属带着呼救电话到通钢大厦前接车,马上就去,车上医生会联系您。”至此,用时1分40秒。
在急救专线上,生命的长度按秒计算
“在120急救专线上,生命的长度按秒来计算。”张彤经历过太多患者生与死的瞬间博弈。
开始等待下一个电话,张彤盯着眼前的三台电脑。三台电脑分别显示已完成、正在进行的呼救任务和车辆运行情况。每个呼救信息,张彤要跟踪到抢救任务结束才算完。在张彤看来,120急救专线无疑就是“生命线”,处理好每个呼救电话,有压力但是很神圣。
在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一串红字清晰可见:珍视生命,分秒必争,坚守岗位,责任重于泰山。每个调度员抬头,就能扫视到。“这不仅是个口号,更是我们的工作状态。”张彤觉得这几个字把这份工作描述得再确切不过了。
“中心的26名调度员平均年龄30岁,上了岁数脑袋反应就慢了。一刻处理不好,后果可能难以挽回。”调度指挥科科长闫丽影说,每个当班的调度员,注意力都要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进行病情判断,确定地点和线路,看听说写同步进行。
“坐到工作台前,身外啥事情都顾不上了。”说起家庭,闫丽影心里过意不去,“家里人都理解我们守候的是‘生命线’,不敢打扰,更不敢轻易占用热线。”
据介绍,长春市主城区人口近400万,就靠15个急救站,24小时值班的只有13辆救护车。
“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急救资源并不宽裕。救护车的使用也是尽可能按照生命危急的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来安排。”闫丽影介绍说,有时病情轻微的患者迟迟等不来急救车,面对责备,急救中心这边也很委屈。
近30%电话是咨询,打错和骚扰呼入
让张彤尴尬无奈的是,频频而来的骚扰电话戏弄着他紧张的神经。
“这几个月这个号码已经有6条呼救记录了,一条记录可能意味着几次通话。”张彤从电脑中检索出一条“老客户”的信息,他和同事对这些“老客户”的号码早就了然于心。
最近,张彤又被这个电话戏弄了一番。“这位患者电话打进来就要救护车,声音洪亮,不像是病人,一了解才知道和往常一样又是醉酒。”张彤花了近5分钟来安慰和劝解。
过了两个多小时,张彤又接到这个号码的呼救。这次电话一头虚弱的说话声,让张彤立刻紧张起来。“担心是醉酒引起了病症,虽然被这个患者忽悠过,但万一这次是真的需要急救呢。”张彤迅速派车。
最后,还是被忽悠了,救护车和医务人员跟着白忙活了1个多小时。“我们把附近急救站的车调过去,如果周边再有紧急救助情况不就要命了吗,骚扰电话是在无情戏弄生命。”张彤很气愤。
“一天接听急救专线大概1000来个,近30%是咨询、打错、骚扰呼入。”闫丽影介绍说。
指挥调度科内的大屏幕实时更新着4月8日的呼救信息,“从数据看,截至15时,共接电话总数400多个,不当使用120专线的电话有177个,其中就包括为数不少的骚扰电话,8车次被忽悠了空跑。”闫丽影指着大屏幕说,骚扰电话让原本就不太宽裕的急救资源更加紧张。
“除了呼吁,只能是呼吁”
张彤在接听热线时,最怕接到不出声的电话。“这种情况最难办了,一般视为病情危重,我们调度员要反复沟通,有时候电话被挂掉,还要再打过去,直到确定对方情况后才能放心。”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各界的呼吁,骚扰电话也在减少。”闫丽影介绍说,长春急救中心2014年接听骚扰电话近3万次,去年接听恶意骚扰电话已下降到1.5万次。
“如今,骚扰电话表现更加集中,易识别。很多是生活上有困难、酒精依赖的人反复用一个电话骚扰诉说。”闫丽影说。
“骚扰电话者,不能被处罚,只能教育,真是没办法。看似是调度员多接几个电话,真是把救护车资源给占了,就害命了。”长春市中心医院急救站站长荣磊说。
如今,已经当了10多年急救医生,荣磊被“忽悠”的经历也不少。“一看到车祸,‘好心路人’就叫了120,救护车到了现场却啥也没找到。做好事也得摸清事故情况,帮着和救护车对接好,别打完电话就走人。这种事太多了。”荣磊抱怨道。
荣磊还发现,现在有人把省钱省事的“小算盘”打到救护车上。家里有病人住院,东西多,行动不便,出租车不愿意拉,把病情说严重点,直接叫救护车。“病人有人抬,用品有人帮忙拿,还比租车省钱。120救护车都成搬家公司了。”荣磊说。
“除了呼吁,只能是呼吁了。”荣磊对现状有些无奈,希望唤起全社会对急救工作的认知,每个公民都应树立起对急救工作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正确利用急救资源,保障“生命通道”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