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叫“南大”,不该大难
前几天,南京大学与南昌大学“南大”这一简称之争,引起社会关注。双方各有各情、各说各理,媒体上有关评论也不少。
在笔者潜意识中,“南大”通常是指南京大学。在不包括苏赣两省的各地,恐怕有此“意识”的人也在多数。毕竟,人们先入为主也好,南京大学名声更响也罢,就算是约定俗成吧。尽管如此,笔者依然捍卫南昌大学自称“南大”的权利。
其实,名称是自称,更是“他称”。现实情况是,在全国范围内,尽管人们心中的“南大”多是南京大学,但正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在江西,一说“南大”首先就想到南昌大学的人更多。以笔者之见,在言语体系中,既有言传,也有意会,只要不引起误会就可以了。至于正式行文,或易引起误解之处自当互相区别。
从这次争议看,解决“南大”,还真大难。就算有一校进行了“商标”登记,或取得“行政认可”在先,但你坚决不许别人用听上去也顺理成章的简称,似乎也不够大气。
比如南京大学,真不如大气些。就算南昌大学不再叫“南大”而叫“昌大”,江苏省内南通大学一辈子就叫“通大”,笔者不知道广西如果有“南宁大学”,该怎么简称。不叫“南大”,总不能也不许人家叫“宁大”吧?可真简称“宁大”,宁夏大学以此逻辑也不同意怎么办?除了这三个“南”字头的城市,至少还有几个地级市以“南”为名——河南南阳、四川南充、福建南平等等,如果这些城市也有大学,是否也不许简称“南大”?假如有南充大学,只好叫“充大”?
所以,笔者认为其他大学是否自谓“南大”大可自由,而能否被公众认可、在多大范围上被接受是另一个问题。当然,如果有谁假冒“南京大学”,自会“天下共诛之”。
从南昌大学来说,与其争名,不如争气。你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以及文化辐射力,一旦都超越了“南京”或足与其分庭抗礼,再假以时日,实至名自归。到那时,江西以外的地方,也许会有更多的人一提起“南大”就想起你。
除了“南大”之争,没听说“山大”“河大”“湖大”之争。如果说河北大学与河南大学、湖北大学与湖南大学尚算旗鼓相当,彼此在简称上相安无事还好理解,山东大学的名头比山西大学可是要响亮些,到目前没听说山东的“山大”一定要力压山西的“山大”。希望以后也不会有这样的纠纷——一家强势出手,让另一家 “压力山大”。毕竟,到底哪个大,还得看你山有多高、湖有多深、河有多长。
据报道,对此争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有了态度:两校自行协商。愚以为,两校在协商中的态度,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谁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