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建设一步一步填平城乡教育隐形沟壑
近日,记者在成都市的彭州市采访时了解到,彭州市某乡镇小学学生年年流失,2008年汶川地震时该校尚有1046名学生,如今只剩两百多名学生,1至6年级每个年级连一个班都招不满。“学生都被进城打工的父母带走了。”校长无奈地说。
学校硬件不行?这是彭州市灾后重建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的学校,硬件条件甚至比城区的学校还好。师资不行?这所学校生师比为11.6∶1,26名教师中有彭州市骨干教师14人、彭州名师4人、彭州市特级教师1人。那么,为何还是留不住学生?除了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这些看得见的指标,老百姓的心中是不是还有一把尺子,量出了城乡学校无形的沟壑?那么,这条无形的沟壑如何才能填平?
高大上,深山小学琴声悠扬
彭州市白鹿镇小学,是当地最为偏远的农村学校之一。当乘坐汽车长途跋涉来到校门前,记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校园依山傍水,建筑宏伟大气,充满法式风情,还有标准化的运动场。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所偏远农村学校的特色项目竟然是钢琴。原来,当地政府依托白鹿镇源远流长的中法友谊历史,将白鹿镇小学确立为“钢琴艺术特色学校”。2013年,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建立了用于集体教学的钢琴大教室和用于一对一辅导的高规格练琴房。随后,又为该校配备了22台钢琴。现在,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学生224人,平均每10个学生就拥有一台钢琴。练琴房24小时对学生开放,学生在课间、晚自习、节假日都可以来弹奏练习。
在这样偏远的农村学校,谁来教孩子们学钢琴?
经过多番协商,白鹿镇小学决定牵手成都市一家知名艺术学校。艺术学校每周一、周三下午派优秀的钢琴老师集中到校,为所有班级上普及钢琴课。与此同时,白鹿镇小学组建了钢琴艺术社团,每周四下午,艺术学校派优秀老师为钢琴艺术社团34位天赋较好的学生上专业钢琴课。社团成员每天下午至少练琴1个小时。该校还选拔了4名钢琴小明星,专为他们“开小灶”。每周末,他们被送到艺术学校参加由五A级钢琴教授一对一授课的钢琴学习。
白鹿镇小学的钢琴小明星们几乎都来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在家务农或是在小饭店打杂,还有很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论是普及课,还是特长班,白鹿镇小学孩子们学钢琴都是免费的。硬件建设、师资聘请等方面的费用,都由市财政承担。
开展钢琴教学的同时,白鹿镇小学倾力打造钢琴文化,建起了班级钢琴文化角、音阶楼梯、钢琴艺术文化长廊等。课间不间断地播放钢琴名曲,每月更换,让学生在钢琴乐曲中感受艺术的魅力。2014年彭州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白鹿镇小学三名学生在钢琴独奏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接地气,特色课改“陶味”浓郁
踏入彭州市隆丰镇初级中学,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陶行知文化”,让人眼前一亮。行知墙、宣传栏、楼道标语等,都彰显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
隆丰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地处彭州市郊区的农村初中。自2013年成为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以来,该校先后派出数十名教师参加陶研会组织的研讨、赛课活动,使老师们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熏陶下得到锻炼和提高。随后,隆丰中学的省级课题“以导学案为基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正式开题,“小组合作”、“小先生制”、“教人者教己”等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隆丰镇初级中学还以科研为依托推动新课改,打造充满“陶味”的特色课堂:课堂生活化,即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以生活为中心,避免单纯的说教;课堂开放化,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式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体化,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动起来。以“陶味”为特色的课堂发生了很大改变,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效果非常好。2013年,学校教学质量由全市的第17名上升到第11名,2014年上升到第九名。
也是从2013年开始,隆丰镇初级中学启动学生社团活动建设。生物社团的叶脉书签,地理社团的绘制地图,美术社团的剪纸、篆刻等,无不让人耳目一新。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20多个,分为七、八年级两大体系和各学科的系列小分支。
隆丰镇是大蒜主产区,每到种蒜、收蒜苗、打蒜薹时节,学校都允许学生请农忙假。“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劳动。”校长周玉玖说,“隆丰初级中学目前正着手建设学生劳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学会如何对待劳动、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农村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着眼多元与适性发展,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导向:在农村也能大有作为。”
课程化,教育均衡渐入佳境
特色课程建设目前已成为彭州市很多农村学校追赶城区学校的利器。彭州市教育局局长高显忠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创设切合新课程理念的开放型课堂和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方面下功夫,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底子,这才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所在。
“通过不懈地努力,把城市和农村的每一所学校,都打造成环境有品位、校长有思想、教师有修养、办学有水平的优质学校。”高显忠说,从2013年开始,彭州市凝聚多种办学活力,精心构建“四有”学校,让不同地域的学生都能同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013年,彭州市在全市中小学深入推进以“聚焦课程课堂,实施快乐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工作。这项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社团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深化“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体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实施“体验式”德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为淡化应试教育氛围、让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彭州市大力推动艺体教师专职化、专业化,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定期举办学生“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和“科技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部分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融合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如,北君平中学的剪纸艺术教育、隆丰小学的川剧艺术教育、通济中学的魅力家乡之中药材和冷水鱼等特色项目。教师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渐次推进,活动开展已逐步实现常态化、主题化、课程化。在课程评价方面,各学科不分主次、同等对待。“无论任何课程,态度、过程、待遇都要一体化。”高显忠说。
特色课程建设正一步一步填平横亘在城乡学校间的那道无形的沟壑,推动彭州市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2013年彭州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全市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为0.27,居成都市第六名。2014年,一项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彭州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100%、99.9%,非正常跨施教区学生比例分别为1.9%、1.71%,乡村学校孩子流失的情况已得到显著改善。
很多家长反馈说,以前孩子放学后从来不提自己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知识;课程改革后,孩子经常会提到“自己举手发言得到老师表扬”,或者“老师今天在课上做了什么活动”等等,通过孩子的叙述,家长们感觉到孩子在学习中是快乐的,感受到了特色课程带来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