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不分“校内外” 杭州推进基础教育课改

19.01.2016  15:25

  中新浙江网杭州1月18日电(见习记者 李苑露)扭转传统应试教育,让学生有“选择”的教育在浙江已有一定程度的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其中一“关键部位”。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界多方人士汇聚,共同对课改进行研讨和分享。其中,“开放”教学,与社会资源对接并引入得到了许多认同,多名教育界人士及校长认为,课程不应分“校内外”。

  针对中小学生普遍课业负担过重,个性化实施素质拓展难的现状,浙江开始深化教育课程改革。在课改中,课程被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并在原有的总课时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拓展性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在新版的“课表”中,拓展性课程课时占了总课时较大的比例,在小学约15%,在初中约20%。然而,由于学校的规模、场地、资源均有所局限,师资队伍也是以基础性课程授课教师为主,在开展拓展性课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引入“校外”社会资源成为解决的途径之一。

  “教育改革还有提升的空间,改革中要保持清新的头脑,也需要‘八方支援’。”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马里松打比方说。

  杭州金成外国语小学校长孙小芙认同“八方支援”。她介绍,起初,该学校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并不尽如人意。“课改给了我们机遇。”她说,在课改中,该校引入了社会资源,“最主要的是解决了优质师资紧缺的问题。”如今,该校30个社团初具规模,孙小芙表示,在解决了孩子的“兴趣方向”后,还要向提升内涵发展。

  “即使只有一个孩子选了一门课程,也要开课。”杭州采荷三小校长黄升昊表示,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没有丰富的、适合的课程资源,再好的课程也无法实施。”

  他介绍,为了让学生的选择得到落实,学校引入社会资源,与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合作。目前,双方各自开发的可选择的拓展性课程多达100余项,其中,体卫艺和综合类各占50%。

  杭州天长小学校长楼朝晖介绍,由于学校现有的设备和场地无法很好地保障全校40个班级1400名学生的课程资源需求。因此,依托社会资源,学校开展“个性化服务课程”建设。在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开发、实施面向该校1至3年级的个性化课程服务。

  与此同时,“校外”的一些教育资源也非常乐意为课改出力。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黄建明表示,十分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活动场所,造福青少年的成长。

  “打破闭门办学,要开放办学,在学校‘主阵地’外,也要鼓励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学习,并且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给予承认。”黄建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