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的“乌鸦”其实喝不到水?

26.05.2015  15:56
  这段时间,杭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都上到了伊索寓言《乌鸦喝水》。该寓言,主旨是引导学生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执教老师们却因前阵子爆红网络的一则帖子,伤透了脑筋。
  该帖子质疑《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配图,缺乏科学性。因为根据实验,乌鸦不管怎么往里面投石头,它都永远喝不到水。网友调侃,该寓言教了一代又一代人,却如歌手光良唱的《童话》: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那么,网络帖子中的说法到底有多少科学性?面对眼下的小学生,老师们该怎么上好一堂课?这着实给语文老师出了一道挺难的科学题。
  记者联系上几所学校做了解,发现小学课堂模式正在改变,老师和学生的解决方法总比困难多。
  一堂课3名老师融合5门学科
  上周六,采荷三小3名老师共同执教了“乌鸦喝水”这一主题的“长课”。所谓“长课”,是因为上完这个主题要花近一个半小时。这节课,乍一看是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拓展课,但深入下去,又可以看到数学、科学、语文的影子。
  信息技术老师王美用数学的空间概念,向学生讲解了如何建构一个完整的杯子模型;美术老师引导学生对杯子美化时,邀请科学老师制作了一个视频,讲解《乌鸦喝水》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投石子乌鸦都喝不到水。
  视频中有三个相同体积的玻璃杯,分别把芸豆、绿豆、红豆装到同一高度,并分别往里面倒入等量的水。静置一段时间后,装有芸豆的水位上升至97厘米,装有红豆的水位上升至98厘米,装有绿豆的水位上升至100厘米。“为什么三个杯子的水高度不一样呢?”教室里的学生开始骚动起来。
  科学老师陈初阳提醒学生关注三个杯子,因为豆种不一样,豆与豆之间的空隙也不一样。空隙最大的是芸豆,水吃进芸豆空隙里面的最多,所以水位最低,用科学术语说就是“空隙率”问题,除此之外,水位总量也很重要。但这块内容太深,在小学,乃至中学阶段的科学书上都没有提到。对小学生来说,有趣的实验应该是最形象的方式了。该实验方案从确定到视频制作,一共花费了半天的时间。
  整堂课让学科融合,又融入信息技术。
  江干区教育局就校园信息化推进会已连续举行了三年,每年都放在采荷三小,每年都有采荷三小的示范课。这次公开课,科学老师以“视频”出场,现场其他学校老师认为这样的方式可在多学科融合课做借鉴,不仅可以进行学科融合,还可以解决课程整合带来的师资不足的问题。
  不按常理出牌的语文课同样受欢迎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所学校,发现老师上《乌鸦喝水》这一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就如采荷三小一样,根据省厅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进行多学科融合;另外一种就是纯语文教学,但努力打开学生的思维方式。
  不管是哪种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课堂内容也越来越多地融合了拓展知识。
  濮家小学教育集团笕新小学一(2)班叶丽君、采荷三小一年级语文老师陆嫘采用的教学模式很像。她们都以《乌鸦喝水》为材料,告诉学生投石子不能喝到水,允许学生发挥想象编故事。“遇到困难,我们找到了其中一个办法发现它行不通时,应该转变思路,重先考虑其他办法。
  结果,一年级学生给出的答案有点无厘头、有点精彩。有学生还在努力想着如何在原地解决,比如乌鸦应该用嘴巴叼住杯子仰头喝或直接用嘴巴啄破瓶子;有学生则跳开寓言的惯性思维,认为乌鸦应该重新找水源,或者找大象帮忙。
  “一个人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就开始了,因为有胎教。” 天杭教育集团总校长邱曙光说,生活即语文,老师上语文课可以给学生更多生活常识、融合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他自己就在给学校六年级上一堂《文化艺术》,他的课堂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上到《西游记》这一课,他把职场上角色分工的理念搬到课堂,当大家探讨为什么只有唐僧可以当“”;讲到语言在各种语境下的不同境界时,他布置的作业竟然是让学生破解一个“魔术”。结果,该课学生们都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