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打造文化客厅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3月18日,上海越剧院的经典剧目《梁祝》在诸暨西施大剧院上演。声声灵秀莺唱,沉醉江南春夜。
作为诸暨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西施大剧院自去年元宵迎来首演以来,共组织各类演出活动179场,以平均5天一大戏、平均票价不过百元的力度开展文化惠民。剧院还举办艺术讲座等,每年让上万群众受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西施大剧院是城市的“文化客厅”,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园”。高雅艺术的种子,正在诸暨这座小城里慢慢播撒——
一个舞台
带领小城
拥抱世界
“在家门口看见了大名角!”3月初,诸暨市民张仲透老人得知西施大剧院周年庆祝演出活动中,傅希如等国家一级演员要来献演,连续“追星”两天,兴奋不已。
“昨夜北京,今宵诸暨”。在西施大剧院的宣传手册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句话。大剧院也用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证明,这句话,不是空谈。
2017年2月11日,正值元宵佳节,上海民族乐团在西施大剧院奏响音乐会,这也是大剧院开业以来的首场演出。三位诸暨籍艺术家:音乐家何占豪、越剧名角钱惠丽、古琴演奏家金蔚登台献艺。
能在家门口欣赏大型民族乐团和一众艺术名家的表演,对于许多诸暨市民来说是“头一次”。全厅1200个座位票短时间内售罄。直到开演前一刻,人们还在围着工作人员问:能不能加座?卖不卖站票?
晚上7时30分,唢呐、锣鼓和着欢腾的旋律响彻小城夜空。一支《庆典序曲》拉开了整场音乐会的序幕。
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意犹未尽。“太美!曲子好听,舞台效果也很棒!”市民傅丽雅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一个月前就购买了首演门票。“在家门口听这么高档的音乐会还是头一回,令人难忘。”她激动地说。
《庆典序曲》也拉开了诸暨市民步入高雅艺术殿堂的序章。
为了保证演出的专业性、艺术性,西施大剧院规定,每年提供不少于60场的高档次演出。北京交响乐团、俄罗斯芭蕾舞团、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莫华伦……一年多时间里,一个个名团、一位位名家接踵而至,71场高规格演出为小城打上了艺术的高光。人们在这里所享用的,是与国家大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等世界级艺术殿堂里相同的艺术“大餐”。
今年元旦前夕,久负盛名的匈牙利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演出则刷新了大剧院的历史。这场近百人齐奏的新年音乐会,是诸暨历年来观众最多、乐团水准最高、演出阵容最强的艺术盛宴。当晚,音乐厅内座无虚席;音乐厅外,全球数万人在线上观看现场直播。
为传承与弘扬当地文化,西施大剧院还规定所有演出中,百分之十必是越剧,或由当地院团演出。最近,一出自主创作的以西施为主题的3D舞台秀已在调试阶段,很快将向公众免费展演。
城市虽小,“安可”声却很大,众多艺术家也在这里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指挥家谭利华说:“如果不是西施大剧院,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来西施的故乡演出。”他与北京交响乐团共同奉献的音乐会,谢幕三次,观众掌声依然不绝于耳。
演员郑佩佩演完话剧《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后,不禁在微博赞叹:“这是一路走来最好的一场,没想到全场客满,还得加座……我真正体会到了演话剧的乐趣!”
话剧《驴得水》的制作人孙恒海是诸暨人。不久前,他主动找上门预定今年的舞台,还带来了一封信:“这里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我想走进许多人的灵魂深处,去关心那最柔软的地方。”
一座剧院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在县级市造大剧院,不是“拍一拍脑袋”的决定。
仓廪实而知礼节。2017年,诸暨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13位,全市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与此同时,诸暨陆续建起了一座座图书馆、博物馆;20多家大大小小的电影院里,各种3D、IMAX体验完全接轨大城市。
不过,在市民繁荣的文化生活中,高雅艺术一度缺位。
“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必然伴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提高。而文化消费,并不代表文化品位。”诸暨市文广新局局长何永钢认为,文化消费要向质量要比重。小城镇要站得稳、走得远,必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一座现代化大剧院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儿的观众会给歌剧、舞剧、交响乐买单吗?”这个疑问,曾经一度锁住了西施大剧院营销负责人周凌菲的眉头。从业7年,她在工作调研中,看过高雅艺术在小城市演出时的门可罗雀,也知道大城市“剧院热”背后经历了多少年的步履维艰。
然而,大剧院建成后,观众高涨的热情,令周凌菲惊喜不已。
骆贯通老人是大剧院的忠实观众,从不缺席每一场演出,甚至连儿童剧也不落下。
那是大剧院刚开业不久的一场音乐会。骆贯通被艺术家精彩的演唱震撼了。他忍不住拿出手机,偷偷录下一段。之后回老家枫桥探亲时,便将音乐放给镇上的乡亲们听。
“哪儿有这么好的戏,我怎么不知道?”“多少钱看一次,贵不贵?”……没想到,骆贯通被乡亲们围着追问。
这些追问,问出了百姓的需要,也问出了西施大剧院的责任——“为民”建成,更要“为民”建好。
西施大剧院分为AB两个区域。A区主要由观众厅、化妆间、贵宾厅、录音室、排练厅组成;B区涵盖6个电影厅、咖啡厅、休息厅、小卖部等。所有与演出和服务相关的设施一应俱全。
剧院观众厅可以容纳1200名观众,音响设备和舞台灯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露天小舞台,使得大剧院与周边的公园、街道、广场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将众多典型的城市元素混合成为一座“文化公园”。
一座灯塔 照亮百姓精神生活
高雅艺术,不是高价艺术。西施大剧院是艺术殿堂,也是百姓家中的艺术厅堂。
开业第二周,西施大剧院就推出了惠民演出。50元票价,知名歌唱家献唱,1200张票开演前几天就已售罄。此后,定期的“市民音乐会”成为常态,30元起步,100元封顶,就能欣赏一场专业水准演出。即便来的是世界级、国家级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戏曲泰斗或是殿堂级导演的话剧,最低票价也一律80元。截至目前,剧院全部演出的平均票价不过百元,年平均上座率达75%,累计观众达10万人次,群众满意度将近98%。
“艺术的目的,是与观者达成情感的共鸣。群众满意是对剧院从业者的最大褒奖。”西施大剧院总经理项延夫说:“观众是水,剧院和艺术家是鱼。相对经营收益,我们更在乎的是人们能不能尽可能多地走进剧院。”
教育家张伯苓说,剧院“不只是娱乐场,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艺术与教育相伴相生,艺术普及与艺术教育在国民素质提升中必不可少,这是艺术家的思考,也是大剧院的思考。
一次,得知上海京剧团《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就要开演,一位古稀老人代表当地一群年过半百的戏迷,向大剧院提出一个热切的恳请:“喜欢了京剧几十年,也唱了几十年,能不能请名角儿腾出时间,给我们讲讲课?”很快,大剧院就敲定了一场免费的京剧公益讲座。
一年多来,西施大剧院成立了艺术教育部等部门,具体负责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艺术传播的策划和实施。陆续打造出以“打开艺术之门”“艺术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品牌,引导观众进行艺术鉴赏,年受惠群众上万人次。大剧院还与浙江音乐学院签约建成“实训基地”,双方将联手举办演出和公益讲座活动等。没有演出的时候,大剧院的场地还免费提供给群众搞文化活动。据悉,今年4月,24小时城市书房的大门也将在此开启,西施大剧院将成为365天不熄灯的文化灯塔。
艺术普及是一项“滴灌工程”,要一棵苗一棵苗、一个人一个人地培养。
西施大剧院总经理项延夫曾做过一个小调查。他询问周围年轻人对高雅艺术的态度,最后得到的答案多数是“看不懂”和“没兴趣”。甚至许多剧院员工也是如此。“高雅艺术需要争取和培养观众,需要一群年轻的、富有朝气的观众群体,推动它不断向前。”
不久前,西施大剧院童声合唱团成立,由音乐家何占豪担任教学顾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瑾为艺术总监。未来,更低价格的“学生票”也在大剧院规划之中。
有人说,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灵魂,就去看看它的剧院。入夜,西施大剧院的灯亮了,又一场好剧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