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诗圣”杜甫故里巩义的清明诗歌夜
图为古琴曲《阳关三叠》演奏、吟唱场景。 董飞 摄
4月4日晚,即2016年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之夜,河南省巩义市艺术中心诗意盎然。当晚8时许,一场主题为“人间四月芳菲天”的音乐诗会,在十余名孩童吟诵的杜甫诗作《春夜喜雨》中拉开序幕。
当晚的音乐诗会系“第二届杜甫国际诗歌节”的重头戏。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华语诗人,以及近千名当地民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舞台背景上青青的杨柳依偎着客栈,数名装扮古雅的女子或抚琴或轻击编钟。在悦耳的中国古乐器演奏中,两男子吟唱着《阳关曲》应景走来。
这一感伤的场景,是根据中国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古琴曲。再现了多愁善感的古代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景。
一曲未歇,一曲又起。演员随后还吟诵了诗人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千古名作。
杜甫是中国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诞生在黄河南岸的巩义市境内。现今,当地仍存有杜甫故居、陵园等遗迹。这位诗作沉郁、忧国忧民的诗人千百年来备受后人崇敬,被誉为“诗圣”。
近两年,当地文艺界为纪念杜甫还举办了以其名字为名的“诗歌节”,并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华语诗人赴会。已年过八旬的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不辞辛劳,今年已是第二年赴巩义拜谒“诗圣”。他说:“每逢读起杜甫诗篇,便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此间表示,清明时节缅怀“诗圣”,既是表达纪念,更是一种传承,把杜甫胸怀天下、怜爱苍生的诗人情怀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伟大的诗歌不仅见证社会历史,还见证人类心灵的历史。在吉狄马加看来,杜甫诗歌表现出了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注,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当晚音乐诗会演绎整整两小时,诗乐回荡。散场时,室外飘起了丝丝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