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市场推动“非遗”的传承
06.04.2015 12:58
本文来源: 文化厅
本期专家:广州文木文化遗产服务中心主任、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朱钢
很多人觉得“非遗”就是濒临灭绝的手工艺,事实上这个概念很大,除了民俗、民间艺术等之外,表现在艺术品上的就是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了。有人说,传承“非遗”的方法就是收藏,我们不能否认市场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就拿古琴来举例,如今北上广,尤其是北京,学古琴、藏古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是所有的“非遗”都可以在当代再被炒起来,有一些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古琴被炒热?它具备了什么被炒起来的条件?在我看来,可能跟它入门技法相对简单有一定的关系,而且文化信息量大,时尚、有范、高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交场合的谈资。
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的“艺术品收藏热”确实推动了非遗的发展,好的古琴价格上涨迅猛,对“古琴热”起了一定的拉动作用。再拿同样是“小众”的珐琅来说,因为价格在收藏市场中抬头了,所以从业者才会愿意增加投入。
是否从另一个层面讲,有“载体”的“非遗”相比更容易获得被传承、热捧的机遇?看起来好像是这样。比如玉雕,更因为其材质的稀缺而被追求,工艺也广泛流传。但没有这些“载体”的“非遗”,也会因为承载了文化习惯和信仰而被时代推动。
对“非遗”的保护是多维度的。除了收藏,我们还可以把它们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像广彩就完全可以以更现代的面貌“存活”在我们的生活里,而这些传统艺人不一定能做到,需要跨界的人才去实施,实现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除了教给大人们如何去收藏、鉴赏、投资艺术品外,我认为还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去与“非遗”接触。
在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我们要采用更多手段。在不同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的欣赏趣味会不断发生变化,本来被当作“小众”的艺术不一定就没有乐趣。如果能借助现代的手段来传播,让“非遗”更“潮”一点、更精致一点,“小众”有可能变得“大众”一点,更受欢迎一点,我们想推广和传承“非遗”的心愿就又完成了一点。
本文来源: 文化厅
06.04.2015 12:58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收录112位校友及亲属“联大记忆”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仪式10月31日在云南师文化厅
我省借力互联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精品云畅享
经过连续四届的举办,文化厅
金秋十月金桂飘香 第四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在杭颁奖
金秋十月,金桂飘香。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