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电影怎么从“精神”到“神经”
“山寨”这个词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在这个流行造假的时代,谁手里没有几样“山寨”出的商品?现在,就连电影都走向了“山寨”的道路。“山寨”好莱坞流行银幕上下,但“山寨”出的只是人家的皮毛,没有学会人家的精髓。
中国电影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这是中国电影故事的根基,更是中国人之所以喜爱中国电影的源头。哪怕是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如《创业》等,也是为振奋中国人的精神,讲述那个时代英雄的电影。影片塑造的石油工人对国家、对小家的情怀在人们的记忆中是永恒的,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更是电影带给我们的精神世界。
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电影开始打起“电影是商品,电影必须娱乐化”的旗帜,把中国电影的传承精神来了个彻底颠覆。电影中无厘头的国人形象占据了银幕,这些主人公没有了生老病死的忧愁,更没有了柴米油盐的烦恼,这些主人公有的是今日到唐朝拜见一下杨贵妃,明日去三国和诸葛孔明盘道,神乎到超出人的想象,并且还美其名曰为娱乐精神,要我看实则是“神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最可怕的是这种失控了的中国电影从“精神”到“神经”的颠覆就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可谓是学好不易,学坏就在一瞬间。
学好莱坞电影这是业内的共识,知道好莱坞电影是世界“大户”,最能挣钱,就“拿来主义”。电影投资者们更是比中国电影创作者们厉害,他们把好莱坞电影中的营销包装学得淋漓尽致,并且能发扬光大,根本不懂电影的电影投资老板指挥着导演怎么来拍挣大钱的电影。于是不伦不类的二半调子电影在中国横空出世,胡编乱造成为电影的主体,搞怪取宠成为电影的表现手段,怎么闹就怎么来,中国人也有喜欢看热闹的心理,于是神经了的中国电影莫名地在国内票房大卖。一时间到电影里找乐子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观影心理。神经了的中国电影把传承了多少年多少代的中国电影精神丢了,丢得现在只剩下闹腾了。
不可否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电影,每个时代对人和物的解读会存在不一样的诠释,这或许是电影在不同时代哲学与美学的升腾,但是如果一味把在世界电影中不入流的闹腾电影归为这个时代的最成功最卖座的电影,那就是电影的“悲惨世界”了。
电影是最直观表现人类世界的平台,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人性中的善恶美丑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达到的,这或许就是百年电影能屹立不倒的根本。而人的精神世界更是电影最重要的核心主题,当电影缺少了精神,专为哗众取宠而生,那电影就什么都不是了。
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受市场冷落,仔细回想我们看过的那些“主旋律”,或许“主旋律”电影是那个时代中国电影之精神的一种异样的表现。我们不否认主旋律电影在表现形式上没能跟上时代,或者说这些电影在创作之初就是为着某些光环而来,但那些年也毕竟为我们贡献了像《焦裕禄》、《孔繁森》等不少获得口碑的影片,这些影片确实向我们展示的是那个年代一种实实在在的奋斗精神。
电影最爱是展示英雄,中国人爱,美国人也爱,美国电影中的英雄能上天入地,但是人家电影中的英雄传递出来的精神,我们现在的电影怎么就一点都没有学来呢?中国电影总想要冲出国门,首先中国电影要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光靠凭着小聪明,靠着高科技,哪种类型的美国电影火,就立即行动起来“山寨”人家一把,如果中国电影靠“山寨”只能让中国电影从精神走向神经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