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述民评”第四场聚焦城市环境治理品质
垃圾桶里“大杂烩”渣土车依然“车过风沙扬” 河道水质会“反弹”
“垃圾分类,只要掀开垃圾桶,就能看到最直观的结果。”
昨晚,2016年杭州市“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活动第四场以“提升环境治理品质”为主题,“拷问”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如何进一步落实垃圾分类及后期处理、加大工地道路扬尘治理、推进河道整治后的长效管理等成为了讨论的重点,其中关于垃圾分类的治理更是掀起了讨论的高潮。
本该分类的垃圾桶成摆设
小区保洁人员都混收垃圾
垃圾分类,是关乎城市环境、市民生活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杭州自2010年全面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如今六年过去了,垃圾分类的效果究竟怎么样呢?
昨天问政会一开始,一段调查视频就暴露了杭州垃圾分类的种种“毛病”。
下城所巷社区的树园小区,本应该丢进绿桶的厨余垃圾却出现在黄桶里,黄桶里堆满了一次性餐具、木板、医药盒甚至是广告牌,上演着“垃圾大杂烩”。这类情况除了发生在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上城区等几乎杭州所有城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垃圾“错位”。本该分类的垃圾桶成了摆设,连保洁人员都混收垃圾。
看到这些情况,下城区副区长沈凯波说要加强监管与引导垃圾分类力度;拱墅区副区长王牮反思垃圾桶“开小差”的状况,承诺会积极与清运公司联系解决;江干区副区长汪杰说会进一步落实区里的实施方案,加大经费投入;西湖区副区长朱欢详细介绍了西湖区将应用互联网+技术保障垃圾分类……
虽然各个城区的领导轮流表态,但民评代表们依然不满意。政策再多,也不及各级政府将垃圾分类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好,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老百姓发出“垃圾分类那么多年,咋还混装”的感慨。
渣土车仍然“车过风沙扬”
整治后的河道水质会“反弹”
今年1月1日开始,杭州针对大气污染实施防治计划,对全市工程车的密闭做了要求:工程车密闭装置采用马达、钢绳索自动开闭的篷布材料。虽然规定是有了,可执行时却打了“马虎眼”。
不少运输渣土的工程车所用篷布“缩水”,再加上不按照运输线路,在无硬化或是道路上扬尘较多的地方行驶,往往是“车过风沙扬”,根本起不到防护作用,甚至还存在着不少违法运输车辆。
拱墅区副区长王牮对此坦言,确实是管理不到位,除了拱康路其他地方可能还会有。“我们考虑成立一个工程渣土车的协会,通过协会治理,并会在近期出台举报管理办法,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使乱象做减法”。
谈完治气谈治水,经过“五水共治”,杭州治水成效显著,可治水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有几条河就出现了“反弹”。
虽然“河长制”负责到人,但却不是天天巡视,有居民洗衣涮拖把,还有个别企业偷排漏排,使得河道整治依然是“病根难除”。
现场的民评代表近一半不满意治水效果。对此评论员朱成方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要发挥好河长作用,要建立河长日记并在网上公开。通过日记,让老百姓知道河长什么时候去巡河,巡河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又检测出了什么。只有将河长纳入监督机制,才会发挥好民间河长力量,改善水质。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王郭君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