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霾散去

06.12.2015  20:10

  本周,北京遭遇史上首次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霾橙色预警以及大雾橙色预警三个空气预警全“”发送,雾霾引发全民关注。很多人由抱怨变为愤怒,之后变为调侃,甚至有“教你在北京雾霾中拍出艺术照”的技术贴在朋友圈流转,带着一份戏谑的味道。

  这几天里,艺术家们也没有闲着。11月29日,一位来自深圳、自称“坚果兄弟”的青年艺术家,用工业吸尘器完成了他为北京吸雾霾100天的《尘埃计划》第一部分。随后,他携带100天内收集到的灰尘压制成一块板砖,用于工业建筑,被大众称为“年度最佳行为艺术”。12月1日,艺术家孔宁身穿口罩婚纱,出现在北京站,向过往民众呼吁绿色出行。12月1日至2日,青年批评家艾蕾尔策展,举办了两场主题为“Say No——雾霾,我不愿这样活着:艺术会让我们更好吗?”的线上“反——雾霾”展览。该项目欲持续关注雾霾,直到它最终消失的一天。此外,国外设计师Daan Roosegaarde在网上众筹资金,建造了空气净化塔以吸附漂浮的雾霾颗粒,将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压制成含碳结构的黑色宝石,镶嵌在他设计的配饰中,意在通过产品更好地提示公众环保重责……

  生活所以需要艺术,或许因其在生活美好和苦难的时刻都不缺席。我们活在雾霾里,可心灵需要色彩与自由。策展人杜曦云在其《用艺术在雾霾中迂回》中写道:“当一个人直接面对问题很无奈,但又不愿意彻底放弃时,会想出一些迂回的方式,这往往就很接近艺术创造的状态了。”的确,当严重雾霾胁迫着所有人去思考当下中国社会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时,我们的艺术家需要观照这一现实有所表达,有所追问,以多元的方式,为现下,也为未来记录社会发展之殇。

  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齐白石的《花卉工虫册页》及多件潘天寿国画等重器扎堆上拍,皆收获了较好的成交记录。然而,一系列的高价出现,是否就能看作是书画市场回暖的风向标呢?中国嘉德书画部总经理郭彤认为“高价成交额说明了不论在怎样的经济环境下,拍品的质量凝聚一切”。如此看来,无论是二级市场的从业人员,还是市场主体的买家,在与书画拍卖市场经历了共同的洗礼后,认识和行为均渐趋成熟。

  11月30日,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20世纪负笈西洋的中国艺术家代表,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归国,不论生活遇到多少的艰难,他们坚持以创作来指导、感悟、抒发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坚守着民族、传统的信念。但从20世纪美术史研究的现状看,关于二人的系统研究却严重不足。梳理美术走过的近现代史,淹没在公众视野中的开拓型艺术家并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一是20世纪特定历史现实导致的资料缺失;二是需要从今天的研究者自身寻症结。

  扎实的美术史个案研究需要全局性的研究视角和探入学术盲区的决心,有多少研究者甘愿承受这份寂寞和辛苦呢?艺术史的梳理,终究需要拨开迷雾的使命担当和理性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