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外国人成为新杭州人

23.06.2015  13:22

 

印度籍居民桑贾伊参加望江街道春江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投票(资料照片)。

   让外籍人员在杭有个温馨的“

  来自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表明,西湖区三墩街道文鼎苑社区现有外籍人员352人,数量是全市最多的。
  文鼎苑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嫣飞介绍,352名外籍人员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占社区流动人口的20%。外籍人员多了,也给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社区在关注国际居民个性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平等地享有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居民共处、共享、共融。
  由于外籍人士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社区提出了“国际居民无障碍交流”的目标,开展汉、英双语交流。
  “我们管理服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外籍人员有个温馨的‘家’。”陈嫣飞说,社区会向国际居民发放《便民服务卡》,将社区概况、本地信息、生活须知、社区联系方式、服务内容和时间用双语印制在服务卡上。同时,由拥有英语6级水平的社区工作人员任岗,负责国际居民的日常社区事务。
  中外居民同在一个社区内,少不了沟通与交流。为此,社区成立了英语俱乐部,由来自加拿大和韩国的2名国际居民义务担任老师,专为青少年服务。社区还成立了“夕阳红外语角”,每周三下午利用1个小时,中外居民相互交流学习。
  “社区不仅过中国传统节日,而且还过洋节,这样可以让外籍人员既能感受到家乡的氛围,又能体验中国文化特色。”端午节前,社区就举办了一场“品味端午传承文明”的活动,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参与,加拿大人尼克就是其中一位。
  尼克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每年都会积极加入社区举办的节庆活动。“每年端午节,我都会包粽子,很有意思。”尼克说。前几天,他又在社区里领到了一份差事,要给社区学生进行英语辅导,迎接7月份社区少儿英语演讲比赛。
  当前,杭州正在建设国际化社区,启动若干个国际化社区建设试点,不断完善社区周边医疗、教育、生活等配套设施,创建国际宜居环境。市民政局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处处长钱小萍坦言,像文鼎苑社区这样外国人较为聚集的社区在杭州并不多,但随着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成为新杭州人。

   踏上国际交流互动“快车道

  城市国际化是一个城市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社会文化交流,逐步升级为国际城市的过程。
  教育和医疗,和众多载体一样,成为杭州步入国际交流互动“快车道”的重要踏板。在《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中,就明确指出要建设国际教育和国际医疗设施。
  城市国际化,教育要先行。去年,我市就制定出台了《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以教育开放促教育改革,以教育国际化促教育现代化,丰富和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下转第4版)
  百校结对、海外师训基地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留学杭州、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建设……杭州正着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提高平等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能力。
  与此同时,杭州还积极做好推进市民外语普及的工作。比如以市民大学、市民学校以及社区教育等为载体,实施市民外语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举办市民外语系列公益讲座,推动市民外语培训。医院、银行、保险、出租车、餐饮、旅店、商场、景区等公共服务窗口单位,也要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外语上岗培训。
  市一医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在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与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合作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可开展疑难病例国际会诊和远程手术观摩;市二医院建立了中德(杭州)脊柱外科临床研究中心;市红会医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展分子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合作……通过开展国际医疗合作和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诊疗环境,杭州的医疗卫生国际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滕建荣表示,我市将加快4个国际化医院试点进程,开辟国际性医疗专区,设立病区和VIP门诊,配置小型检查设备,建立大型设备检查绿色通道,建设联结国际一流医院的国际会诊中心。今年,还将全面完成市属医院双语标识改造,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快建立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费用结算相衔接、与国际医疗服务相接轨的医疗服务体系。(本站编辑 刘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