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核心提示

11.04.2016  08: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目标所向,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佳注解。杭州市“十三五规划”把民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进共享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共享发展成果的获得感。我们要认真把握民生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努力推动杭州民生建设再上新台阶。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是杭州民生建设的客观要求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共享发展成果的获得感,既是杭州民生建设的一贯思想,也是新形势下杭州民生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它的提出反映了杭州民生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到了决胜阶段。习总书记指出,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浙江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省委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杭州是浙江的省会,在浙江的发展中起着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杭州要在全国全省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是关键。民生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它折射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和优化程度,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杭州民生建设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把民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是杭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坚持这一理念,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从关注物质生活到关注精神生活,从关注经济层面到关注政治文化层面,特别是现在对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等权益的保障,对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的呼声很高。对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杭州是我国经济先发地区,人民群众对民生的期待更高,杭州更要重视民生建设,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第三,体现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未来发展的新理念。所谓共享发展,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是在让共建成为每位公民的责任的同时,让每位公民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这种成果不局限于经济成果,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共享发展成果,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进人民政治民主、社会公正等权益,共享发展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杭州要在全国全省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要贯彻好共享发展的理念,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共享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共享发展上

实现新突破

杭州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2007年开始,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把破解“七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载体,大力实施交通便民、百姓安居、就业促进、社保提升、教育强基、文化惠民、医卫利民、体育健身、食品放心、平安创建等“民生十大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民生建设新路子,给杭州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杭州之所以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民生上的得分起了重要作用。

但解决民生问题无止境,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习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杭州在民生建设上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压力加大,老百姓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有许多新需求,对食品药品安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满意。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任务还比较重。杭州市要在全国全省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破解民生建设上的难题,在推进共享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就业是民生之本、固国安民之策。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就业的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努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同时,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确保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二是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依托。推进社会保障要在扩面提质上下工夫。实施全社会参保计划,优化完善社保政策,推动参保扩面提质增效;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进一步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负担,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生活补助水平。

三是促进教育优质发展。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强市与富民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实施全面育人、名校集团化、教育国际化等“品质教育”七大行动,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三区四县(市)延伸,着力推进15年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都能得到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四是加快建设健康城市。加快健康城市建设是杭州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拓展完善“智慧医疗”和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体系,让城市和农村的居民都能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个老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五是加快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是民生建设的内容,也是民生建设的保障。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要健全食品、药品和餐饮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上述五个方面就是全会提出的杭州民生建设的具体任务。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任务

落到实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规划制定了,关键是把它变成现实。要把“十三五规划”提出民生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落实民生建设各项任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这一要求,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从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改善民生的所有方面和各个环节,多谋群众期盼的惠民之策,多行符合实际的惠民之举,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建立保障民生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公共财政投入是民生建设的主要财力来源。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建立以服务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杭州这几年民生建设成效显著,财政保障是一个重要原因。面对民生建设的新任务,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再次承诺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将用于民生,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加强民生建设的决心。坚持新增财力2/3以上用于民生,随着财政蛋糕的做大,用于民生建设的资金会越来越多,杭州民生建设也将得到更雄厚的资金保障。

第三,实行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把民生做实,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是民生成果的受益者,也是民生工作的参与者,要把人民群众的参与贯穿于民生建设的各个环节与过程之中。杭州市在让人民群众参与民生建设上,走出了一条以民主促民生的新路子,即坚持以民为先,建立党政、媒体、市民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落实“四问四权”,拓展民主参与渠道,创新民主参与方式,使发扬民主成为改善民生的动力。杭州民生建设取得成效,这是一条重要经验。杭州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要继续坚持以民主促民生的做法,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关键。民生建设及其成果只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运行,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成员实实在在的权利和利益。杭州民生制度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期待和实际需要仍有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民生制度建设。要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对民生问题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把民生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用制度来规范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规范民生工程建设,规范人民群众的参与,规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使全会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黎青平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