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五中全会之共享篇:民生大于天

03.11.2015  17:29
              十八届五中全会落幕,干货满满。五大关键词延伸出五条主线,明确清晰,乃重中之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且看浙江新闻客户端如何一一剖析。此篇为第五篇——分享篇。

  向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奋进,点击关注浙江新闻客户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

  浙江新闻客户端观察员余列平

  共享,可谓是社会主义最朴素、最本真的理念。

  相较于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其他四个关键词,“共享”在以往的官方文件中鲜少拿出来单独做文章。也正因如此,它才格外引人关注。

  细读公报,不难发现,共享实际上对应的,就是民生。关于如何改善民生的论述,也是全文中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板块。 以“共享”引领“民生”,体现的正是我们对于发展目标的坚守和基本价值的回归。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一直在摸索、探寻与尝试行之有效的“全民共享”模式,实践证明,在生产力不够解放、物质生活不够富裕的前提下,低水平的共享模式难以为继,并不可取。

  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扭转重心,开始一心一意谋发展,靠发展的增量来激发共享的活力。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走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如何让改革红利更大程度地惠及全国人民,提升每一个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已经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脱贫、教育、就业、收入、社保、人口……这桩桩件件,都是老百姓眼皮子底下的“大事”,都需要我们拿“共享”的眼光来审视。

  就拿时下最热的“全面放开二孩”来说,很多人哀叹“生得起养不起”,关键还在于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的基础成本下不去,在这些公共资源的整合与拓展上,政府大有可为。咱不能光开口子,不做配套,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民生的基础是温饱。邓小平曾经很直白地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习近平也很清楚地表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共享”就意味着你有,我有,大家有,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小康社会有没有“全面建成”,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现有的这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在五年内如期全面脱贫。

  这是中国对于整个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坚实信心。

   “共享”还意味着对于公平的捍卫。 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阶层间的撕裂感与日俱增,这样的发展势态显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高层也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如何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成了实现共享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

  公报所提出的“两个同步”,为今后的改革标准埋下了种子: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什么叫“获得感”?这就是!只有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真切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才能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社会良性发展。否则,再高的GDP老百姓也心里无感。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要啃“硬骨头”的时候。所有即将面临的难题,都不是三下五除二就能轻松搞定的了。按照公报的说法,在落实“共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既然强调的是制度安排,那就是要有意识、有规划、有策略地引导资源流向洼地。特别是在制定涉及民生的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一旦敲定,就要保障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与延续性。那些临时起意、砸钱了事的做法,可以休矣。

  最后,不要忘了, 共享的前提是共建。 共享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将别人的劳动成果随意采摘,挪为己用、据为己有。政府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更不是个体可以不思进取的借口。所以,别把共享理解成了享受,那就谬之千里了。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吴红梅)

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