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想要二孩 不必问孩子而应在平时暗示

25.01.2016  10:07

让孩子在读、玩、养中成长

如何养出阳光、乐观、高情商的孩子?如何激发孩子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潜能?这可能是许多宝爸宝妈关心的问题。而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大宝和二宝之间如何相处也困扰着不少家长。昨天,“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在杭州正式挂牌成立,而“ABCD快乐育儿法”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适宜技术。浙江大学儿童医院湖滨院区儿童保健科邵洁主任和叶芳副主任护师,就为广大家长带来一节“ABCD快乐育儿法”课。

出生后就要用语言刺激

ABCD快乐育儿法”是由著名的儿童早期发展专家Joseph Sparling教授创建,取自“abecedarian(初学者,初步的)”一词。“这个方法包括读中学、玩中学、养中学,以及贯穿整个过程的‘语言优先’,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只是有难易不同而已。”叶芳介绍道。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孩子总是要等到足够大了的时候才会对语言有所感知,才会在大人反复教导下学会说话,其实不然。“宝宝在0-1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用功能,比如,你拿着杯子跟宝宝说‘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宝宝已经学会了,只是还不会用语言回应。”叶芳说。

因此,叶芳强调,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用丰富的语言刺激,也就是说,要跟孩子描述所有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她建议:“家长要经常对日常事物使用有意思的语言加上情绪上的反应进行描述,从具体、简单的语言逐步过渡到抽象和概念性的语言,并且要尽可能地用建议性的语言而不是命令式的语言。

家长可以选择合适的图书和孩子进行对话式阅读。”叶芳说。怎样的书是合适的呢?每页只有1张图片,书打开时正好能看见2张图片,这样的图书对于幼儿而言是最合适的。

“‘读中学’强调的是‘共同注意力’,也就是说成人和宝宝的注意力要一致。”叶芳说,“如果宝宝一开始的注意力不在成人想要描述的物体上,就要先引导孩子看过来。

所有玩具来源于生活中

孩子在玩的时候,家长可以在一边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生动描述加上夸张的语气,并且不断鼓励夸奖孩子。”叶芳说。

提到玩,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家里有两个孩子,为了防止孩子争抢玩具,是不是应该买两份一样的?叶芳说,这样的做法她并不提倡,甚至是反对的。

家里有两个孩子,父母应该注意引导两个孩子正确处理好关系。‘买两份一样的玩具防止孩子争抢’这样的想法在一开始就否定了孩子。”叶芳举例,比如一对兄弟在一起玩积木的时候,哥哥可能已经能叠出城堡,而弟弟可能只是纯粹在玩几块积木。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比如弟弟推翻了哥哥的城堡,此时,家长不能在行为上有所偏袒,而要对两个孩子都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告诉弟弟说“我们来帮哥哥一起搭城堡”,对哥哥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再重新搭一次”。

其实玩具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我们大可不必去买玩具,生活中任何一件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甚至家长还可以亲自动手与孩子一起做玩具。”叶芳说。

而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很多家长可能会问孩子,要不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而回答往往是否定的。叶芳告诉记者:“事实上,家长根本不必问孩子‘要不要’的问题,首先孩子太小,本身并不能理解有了弟弟或妹妹会如何。”叶芳建议,如果家长想要二孩,可以在孩子平时的教养中加入一些暗示性的内容,例如看图片的时候加入“二孩”的身影等。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纪含羽 实习记者 潘 洁 通讯员 王雪飞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