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显著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28.08.2015  10:11

  最近,在西藏自治区改则县西北部莽莽草原,一片片“芳草碧连天”的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这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决定实施三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力度实施工程建设。六年多来,共落实国家投入78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遥感调查和地面观测发现,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整体上保持稳定状态,各时期之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不明显。森林面积增加了1024.2平方公里,灌木林面积增加了1036.7平方公里,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比例66.5%。
  二是全区沙化面积逐步减少,风沙治理成效显著。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日喀则、山南和藏东南土壤有机质、水分指标提高了88.5%和104.4%。林草复合措施固沙效果好,雅江河谷景观生态改善。雅江河谷灾害性沙尘天气及损失由2000年的85天明显下降至2014年的32天,特别是贡嘎机场的年灾害性风沙天气由每年60天降到20天。
  三是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退牧还草工程区内外比较,植被覆盖度提高9.9%至22.5%,其中当雄县高寒草甸工程区提高幅度最大,为22.5%。生物量平均提高24.25%,累计增加牧草产量388万吨。
  四是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新型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5.6%,减轻了对林草生态系统的破坏。以电能、太阳能、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比例由20.7%提高至65.6%,替代率为44.8%,逐步实现了由严重依赖传统生物质能源向清洁低碳能源的生活能耗结构转变,每年减少CO2排放量和替代标准煤分别达到了341.2万吨与125.5万吨。
  五是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森林资源总消耗量由150.5万立方米降低到69.4万立方米,减少消耗量53.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全区的34.35%,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增加显著。藏羚羊种群数逐年增加,目前已达20万只左右。黑颈鹤数量为8000只左右,占全球80%以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发展到700多只,约占全国种群数量的33%。
  六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生态系统水源调节作用波动中提升,涵养作用稳固维持。西藏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能力具有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点,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在波动中有所提升。在雅江河谷重要风沙区,以固沙种草植树为主的防治工程形成规模,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开始发挥。
  中国科学院的评估表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了西藏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构筑起了稳固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