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绿30多年收获旅游宝藏 西湖每年接待1亿游客

21.09.2015  09:58

西湖:一湖碧波每年接待1亿游客

普陀山:一山古树一年创收40亿

两大风景名胜区护绿30多年收获旅游宝藏

西湖边的水杉林 记者 韩丹 航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很多场合,以此来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美丽中国指引方向。

今年是“两山”理论发表十周年,这一论断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绿水青山”是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的?我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导入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治理后给出了答案。

由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牵头,《都市快报》联合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历时4个多月走访了杭州、建德、淳安、江山、松阳等十余县市风景名胜区,采访20多位风景名胜建设专家和管理者,形成“‘两山’理论浙江经验”系列报道,来观察我们的美丽家园。

[一片湖·西湖] 从“山光湖塞”到“湖光山色

清晨,西湖苏堤,雾霭渐渐升腾。像往常一样,老陶踏着晨光,慢跑,深呼吸。

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白堤断桥到平湖秋月987米,有144株桃树,146株柳树。苏堤2800米,六吊桥由北向南依次是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西湖的一点一滴,老陶如数家珍。

原来西湖宝石山、西湖群山上的树稀稀拉拉,水的颜色发灰,和现在完全不能比。”老杭州陶德富说。

一棵大樟树

孤山西泠印社边有一棵大樟树,老陶晨练时,累了会在树下歇歇脚。游人也常在此拍照留影。上世纪50年代,这棵古樟树差点被砍掉。

当年修建孤山路,有人主张“树让人”,砍掉西泠印社边的这棵大樟树,时任省委书记江华表态:“不能砍!”参天古樟得以幸存,成为今天西湖的一道风景。

33年前,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全国首批确立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首批入选西湖、普陀山、雁荡山和富春江-新安江等4个。保护西湖的一草一木,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不变的信条。

西湖三面环山,过去山上是光秃秃的。”风景园林专家、杭州市园文局原局长施奠东介绍,“如今看到的西湖周边的树木,99%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工造林形成的。

一湖碧波

2000年以后,西湖风景名胜区推出“西湖西进”工程。原来西湖只有太子湾一个引水口,后来在西、南方向设6个进水口引入钱塘江水,从东、北两个方向设9个出水口,西湖水每月一换,有了如今的一湖碧波。

水,是西湖的灵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刘颖说。

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湖淤积严重,湖水恶臭难闻。”施奠东说,到了80年代,周边山上树木被砍,许多企业、单位强行进入,围着西湖大兴土木,景象惨不忍睹。

为保护西湖,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十多年的“西湖综合整治和保护工程”,拆除违章建筑,迁出沿湖的许多单位和企业,打通环湖道路,还湖于民。

如今,西湖还采取生物治理的方式提高水质,在小南湖、北里湖、长桥一带广种萍水植物,形成丰富的植物立体群落,既净化水体,又美化环境。

2014年,这一湖碧波吸引1.09亿游客来杭州,带来旅游收入1886亿元,占全市GDP的6.6%。

一村原住民

家住梅家坞的梅阿姨,辛辛苦苦一辈子种茶,老来开了间茶室,和社区姐妹们跳起“采茶舞”,还上过一次中央电视台。

当年可不像现在这样,矛盾和问题很多”,刘颖说。梅家坞村是龙井名茶四大原产地之一,但交通不便,村民守着金饭碗讨饭。前几年,许多农家开始搞经营,不注册登记就开茶室、饭店和旅馆,乱搭乱建、违章建设比比皆是。

是“”还是“”?西湖风景名胜区选择了“”,让原住民融入景区一起“共建共享”。刘颖介绍,2000年前后,杭州市先投资5000多万元打通梅灵隧道,又采取政府补贴、村民自筹的方式进行村容村貌改造,保留梅家坞“茶文化”村的特点,规范村民特许经营。

整治后的梅家坞,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度假村。村民年收入高达二三十万元,梅阿姨也在受惠之列。

[一座岛·普陀山]

1平方公里年收入3亿多

在海天佛国普陀,每一位登岛的游客,面朝大海,如沐春风。

90后导游程添翼经常带旅游团到普陀山。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是让游客欣赏到舟山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海岛风情和佛国文化,最重要的是身心愉悦。

一片古林木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是典型的历史圣地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普陀山环境提升的定位一直是以绿色为主。”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蒋志伟说。

据统计,普陀山12.5平方公里,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多达1300多株,其中千年和500年以上古樟树普陀山有十几棵。2006年,世界佛教论坛闭幕式在普陀山举办。普陀山又在树种、美化和彩化方面进行大幅提升。

环境提升了美誉度和舒适度,再加上普陀岛宗教文化的吸引力,从风景名胜区确立之初的每年不到100万游客,发展到目前的600多万,30多年增长5倍多。

去年,到普陀山朝拜、旅游、观光、休闲的游客有600多万人。高峰期,岛上最多一天超过7万人。普陀山一年的旅游经济收入达到40多亿,平均每平方公里3亿多。

一块裸壁崖

在朱家尖北山码头,有一处“布达拉宫”式建筑群,让每位游客眼前一亮。

为解决游客上岛问题,普陀山在朱家尖海岛西北部劈山填海,建造了新朱家尖客运中心。游客上岛拥堵问题解决了,但也留下一块与普陀山景观极不相称的“裸崖”。

为了让它复绿,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请来中国环境修复艺术大师朱仁民。

借鉴土耳其、意大利等滨海国家沿海阶梯式建筑风格,朱仁民提炼舟山渔民民居的历史元素,重新解构组合,在千米宽的裸崖陡壁上,创造性地建成一件“文脉主义”建筑作品,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

一岛外来客

普陀山常住人口1.2万人,经过测算,岛上满意度和舒适度较好的容量是不超过3万人。为此,普陀山在保护中多做“减法”少做“加法”,控制上岛人口,保持岛上清净美洁的环境,提高服务品质。

对于游客留岛问题,管委会目前采取两大举措,一是控制酒店饭店宾馆总量,原则上不再增加,鼓励游客快进快出,到沈家门消费、生活。第二是清退十几处老庵堂、茅棚,以旧修旧改造。

过去,岛上部分寺院、宗庙、庵堂、禅房,被一些信众占用,住宿、修行甚至做生意,十分混乱。管委会花大力气整治,除了对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等三大寺庙进行恢复性修缮外,还对占用各类寺庙、庵堂的闲杂人员进行清退,使整个普陀岛的环境有了有效的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也大为提升。

原标题: 护绿30多年收获旅游宝藏 西湖每年接待1亿游客 作者:记者 刘辉 网络编辑: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