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的一代人终于独立了
钱山漾鱼鳍形足鼎
良渚鱼鳍形足鼎
“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命名为“钱山漾文化”
“会议在继续召开中,一群像螃蟹一样的钱山漾陶鼎正在静静地倾听。”
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发了一条朋友圈,让包括记者在内的朋友都很好奇。照片上,正儿八经的会议厅周围,密密麻麻“围观”了各种各样的鼎。这是什么会,还顺带文物展览?
“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暨钱山漾遗址学术研讨会”——名字略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关于钱山漾遗址的研讨会,在湖州举行。
湖州人对“钱山漾”应该很熟悉。1934年,有个湖州人叫慎微之,第一次在钱山漾这个地方发现了许多石器,并推断这里是一处大面积的古人类遗址。今年,刚好是钱山漾遗址发现80周年。而会议上,还发布了《钱山漾——第三、四次发掘报告》。
这些都只是背景,最重磅的消息是,在发布会上宣布:“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钱山漾文化”——不再是遗存、遗址,升级成了文化。
就像我们熟悉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一样,距今约4400年到4200年的这一代人,终于独立了,并且有了“身份证”,这80年来,大家一直误会他们是良渚人。
这个误会是怎么来的?
话说,那位慎先生发现了线索之后,上世纪50年代,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马上进行了两次发掘、当时良渚文化已经超有名了,而专家认为这就是一个良渚中早期的遗址。
如果你对良渚文化熟悉,应该知道它距今5300年到4300年,而当时,专家对钱山漾遗址做测年时,手段还不是很精确,测得有点早:距今4700年。大家一比对,你不就是良渚人嘛。
于是,这误会的种子,就被早早种下了。
“当时,同类的遗址数量也发现得比较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忽视了它。”省考古所研究员丁品有点为它叫屈。
近半个世纪后,转折出现了。
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市博物馆联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大家终于发现了问题:这些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和良渚人用的,完全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昨天会议上围观良久的N多只鼎,有话要讲。
鼎有什么用?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炊器,它有3只脚,立起来后,底部是空的,可以烧水、煮饭、煲汤,属于居家必需品。
记者特意从专家那里找来了两位小伙伴的照片,一位是良渚鼎,一位是钱山漾鼎,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鱼鳍形足鼎。
看看这两张图,我们完全可以像专家一样发现问题:腿长得不一样啊!
钱山漾鼎,矮矮胖胖,大腹便便,尤其腿的外侧面弧凸,像驼背一样,明明长了三条螺旋腿。看看人家良渚鼎的腿,虽然也是扁扁的,但明显修长,算是挺拔的。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马黎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