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非遗保护“四态联动”展新貌
衢州市衢江区扩展思路、创新模式,以静态展示、动态展演、活态传承、常态培育做实非遗保护工作,展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面貌。
一、静态展示。借助主题活动、借力文化载体展示衢江非遗特色。围绕“乡愁·非遗”主题组织摄影采风活动,精选剪纸、舞蹈、泥人等三十余张特色照片举办非遗摄影图片巡回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衢江非遗文化。借助文化礼堂平台展现各地非遗记忆,樟潭街道沈家村文化礼堂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通过捣臼、风箱、牛笼头、火把柄、筷子笼等老物件再现农耕乡土文化;后溪镇下棠村文化礼堂在村情村史专栏开设“历史名人—吾丘衍”专栏,记录吾丘衍及其印学文化。此外在全民读书周期间,将《衢江民俗志》《衢江宗祠》《衢江文物》列入推荐、推送书单,使市民领略衢江民俗文化、增进归属感、自豪感。
二、动态展演。深入挖掘非遗亮点,通过文艺创作推动非遗生动化。与省文化馆共同创作舞蹈《泥人印象》《谷雨祭牛》《月下编席》《中华神针》《剪纸娃娃》、快板《衢江非遗知多少》、道情《九唱衢江非遗》、茶灯戏《绣花鞋》,马灯戏《小花鼓》、木偶戏《双状元》10个非遗节目,并在文化遗产日举办现场展演,通过现代化、立体化方式使衢江非遗动起来、活起来。整合全区部分民营剧团会同区文化馆文艺骨干,精选《穆桂英》《黄金印》《三清樊梨花》《断桥》 等经典剧目,突出时代性,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今年来累计开展67场活动,通过展演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活态传承。坚持古为今用,以产业带动、人才培养两手抓助推活态传承。利用杨继洲针灸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契机,讲好杨继洲针灸故事,传承中华第一神针文化,举办世界针灸康养大会,建成杨继洲针灸文化馆,邀请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杨继洲针灸传人金瑛到针灸馆考察、讲座,拍摄国内首部针灸题材微电影《神针》,点校出版《针灸大成》,使针灸文化留得下,叫得响、传得开。通过民间艺人才艺大赛发掘一批非遗传承人和本土文化能人组建十番锣鼓队、马灯队等“草根艺术团”并在文化礼堂定期演出,传承、展示衢江民间文艺,其中高家镇欧塘村村民自编自演的婺剧《杨炯断案》获一致好评。
四、常态培育。将非遗知识细化、具体化,培育保护意识。根据文物保护相关论述编印《学习资料选编》,整合《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印《文物法律法规汇编》,发放到全区各单位培育使命意识、保护意识。连续四年举办非遗工作培训班,邀请市文化馆专家学者围绕非遗保护、文化遗产综合利用作专题讲座,提升文物保护队伍专业水平。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讲述非遗保护理论课程同时还开设艺、婺剧、围棋等专业课程,通过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热爱非遗、珍视非遗,树立爱国爱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