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领舞治水新“亮剑”
今年2月底,全省2015年度“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县“大禹鼎”颁发,4个市和25个县(市、区)获得了这一全省治水最高荣誉。表彰大会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再次吹响了新一年治水工作的“集结号”。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在年初的“五水共治”工作会上,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指出,按照省委提出的“五水共治,再干五年”的要求和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再夺大禹鼎、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全区上下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深入持续推进治水转型,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
治水就是生态,治水就是民生,治水就是转型。三衢大地,治水热潮汹涌澎湃,一浪接一浪。
补设施短板织网强基出碧水
近期的连续大暴雨,一些城市出现了“城中看海”“街道捕鱼”之景,而对于衢州绿色产业金桂小区的居民来说,这个雨季基本没影响到他们正常出行,这都得益于去年实施的雨污管网改造工程。该工程是去年集聚区“五水共治”项目专项攻坚行动重点项目:结合旧住宅区改造,新铺设雨污水管,对小区道路和绿化进行提升改造,共改造雨污管道长度约3.8公里,目前已全部完工。
由于历史原因,早期集聚区区域的管网覆盖不全、管网破损、移位,污水不能应集尽集。少数早期开发的小区特别是一些农村雨污分流不到位,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污水直排河道。
去年11月,集聚区党工委作出决定,开展管网管线大排查大修复大建设,尽早解决历史“欠账”问题,补上治水设施短板,确保集聚区出碧水。具体措施是:在全面摸排地下雨污管网的基础上,对未实现管网覆盖的区域实施规划新建;因年久而破损严重的管道实施全面修复;建立完备的地下雨污管网系统并健全地下管网电子档案;加强治水设施的运维管理,定期对泵站、管网等设施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就地解决、调试和维护;对管网渗漏进行修复,对管网堵塞进行疏通,确保所有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目前,辖区内截污纳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新建污水管网24.344公里、雨水管网24.95公里、供水管网11.91公里,改造排水管网146公里、雨污分流管网11.45公里、供水管网8.057公里,建成东港污水处理厂提升工程、乌引南泵站等项目,全区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能力也大幅提升。去年衢州市对区内河道乡镇交接断面水质的36次检测中,优秀达33次,优秀率达到91.67%。
补机制短板长效管理有保障
治水,非一日之功,不是靠几次突击行动就能扭转的,需要一套机制运行,方能达到治本长效管理之目的。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建立完善治水工作机制,理顺治水工作流程。从组织架构、人员分工、机制建设、巡查督查、协调交办、全方位对接、亮点打造等方面进行明确和规范,提升治水效率、治水效果。
园区治水,不仅体现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更体现出“走在前列”的创新意识。园区抓住资金保障、管理创新、清洁效率、监管体系、绩效考核五大环节,全区全面推行“东港模式”,实现街道直管、职业保洁、科学保洁、长效督考、资金规范“五创新”,探索出一条河道保洁长效机制,确保辖区内80公里长的河道交界断面出水水质达标。
区内所有河道沟渠全部落实河长制,街道级以上河渠设立河长牌,公布工作电话,充分发挥区、街、村三级河长作用。并严格落实巡查制度,各级河长严格按照“区级河长不少于半月一次、街道级河长不少于每旬一次、村级河长不少于每周一次”要求开展河道常规巡查,并及时记录河长日志。同时,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确保河道水质不受影响、各项目按计划推进。后期做好跟踪回访,抓好落实,充分发挥河长的治水主力军作用。同时还配备河道保洁员,实现河道保洁全覆盖,确保河道常态化保洁落到实处。
在检查督查机制方面,建立拉网式立体化交叉巡督查机制。开展治水日常巡查、环保执法巡查、乱倒垃圾现象专项巡查、河长常规巡查;开展巡查集中行动,进行重点联合巡查、区领导带队督查、媒体参与巡查;开展“五水共治”项目专项攻坚行动督查、“双清”行动督查……巡查督查常态化、长效化,以督查促整改、以快整改促深入推进、长效管理。环境执法监测构建“一保二加三改”新体系(一保:每周至少开展3次执法检查,其中确保夜间1次,周末1次;二加:五加二、白加黑;三改:晴天改雨天、上半夜改下半夜、明查改暗访);为保证河道保洁“无盲区”,该区抓好农村和企业污染源治理。区内38个行政村全面实现生猪禁养和农村垃圾“户集、组收、村运、统一进中转站”园区特色处理机制,东港街道潘家垅村还荣获“寻找中国最美乡村”衢州市首届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园区全面完成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四大重污染行业38家企业的整治提升任务。
补创新短板阳光治水大智慧
“眼下,我们正在着力抓好以通天星为主的‘生态化+’‘一厂一湿地’治水模式的‘五水共治’示范教育基地的创建,努力把新新街道上妙村引活水入塘、通天星‘一厂一湿地’模式、东港街道潘家垅村农村双治、阿尔诺维根斯工业污水循环利用、凤凰湖生态改造打造成景、串景成带。”集聚区有关负责人相告,以更扎实的工作,在推进创新转型中,合力补齐短板,全力打造园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
浙江通天星集团,是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内一家大型制革企业,污水处理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但该企业通过自主发明的三级式免动力污水递进处理技术,把人工湿地和制革废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在园区内创造出一处面积60亩的花园式污水处理湿地,让人赏心悦目。该企业总经理陈飞介绍,在这种模式下,一吨废水处理设施投入的成本为两三千元,比采用其他方法降低了40%,不仅做到了循环利用水资源,还兑现了“一江清水进钱江”的承诺。
转型升级促发展,创新驱动激活力。在集聚区智慧安监监控中心的实时监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高新片区的俯视画面,正在以360度旋转监控该区域的企业生产情况;几个小屏幕上还可看到,高新区蓝苏氟化公司厂区生产有序,化工物料储罐区无异常情况;邦成化工厂区换班工人正在排队进入车间……“这是安全监管‘天眼’系统”,集聚区安监局副局长陈忠贤介绍,“任何异常情况都一目了然。”其中俯视的“制高点监控摄像头”,设置在72米高的塔上,采用自动旋转摄像,平均每分钟可旋转三四次,有红外线监控功能,适合全天候监控,最大可视距离为5公里,能够涵盖高新片区所有化工企业。小屏幕上的则是将企业摄像头的视频信号通过光纤、无线传输到集聚区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监控实时化、指挥语音化、数据信息化三位一体的“智慧”安监系统,覆盖集聚区千余家企业,并对重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发现有企业违规操作,可马上派人或通过电话纠正。规范操作了,企业偷排也就控制住了。
而阳光排污口的做法,则让企业排污不再是秘密,敞露在阳光下。“这就是阳光排污口。”浙江胡涂硅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罗哲学指着位于通往集聚区黄家街道东山村路边的一个窨井池介绍。窨井池盖是透明的有机玻璃,四周围着醒目的黄色栏杆,边上竖立着一块绿底白字的标识牌,牌上“外排水种类——雨水、清下水”“排放去向——沙溪沟”“排放方式——连续式”,企业联系电话、环保举报电话一目了然。该公司安环部经理吴业富介绍:“我们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及时设置了阳光排污口,接受社会的监督。”在衢州卓尔化学有限公司的阳光排污口看到,清水缓缓流过,井底铺设白色地砖,PH计、流量计一应俱全。这些集聚区设立的“阳光排污口”,不但衢州市环保局的监控摄像头对井内情况可进行实时掌控,过往市民也可以清楚看到排污口内的情形。目前45家园区重点企业都设置了阳光排污口,涵盖化工、造纸、制革等行业,在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同时,向社会公开治水情况,接受人民群众的随时监督。
“五水共治”让园区的生态涵养愈加丰富,生态红利持续释放,诸多生态产业、新兴产业正踏水而来,缘水而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解。2015年,园区累计新引进项目41个,协议投资额225.09亿元,同比增长127.8%;累计到位资金53.8亿元。其中,引进超50亿元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及以上项目27个;累计新引进浙商创业创新产业类项目15个,协议投资额165.65亿元,到位资金33.5亿元,同比增长16.6%,引进资本回归类项目6个,人才科技类项目52个。
衢州集聚区党工委负责人强调,要以“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决心,咬紧牙关,奋力拼搏,坚持长短结合抓规划、统分结合抓项目、点面结合抓重点、疏堵结合抓源头,治出转型发展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
衢州集聚区治水,一直在路上。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