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
1月15日上午,全省“五水共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衢州市被授予2014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2014年以来,衢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保护钱江源头生态的政治责任,把治水作为幸福衢州建设的奠基之战。目前,全市垃圾河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黑臭河治理基本完成,生猪养殖累计削减216万头,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累计关停568家。乡镇交接断面水质合格率从2013年的60.3%提升至2014年末的85.5%,95.7%的河段达到水质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100%。,5个县(市)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一、三大体系促进治水
一是多层次构建责任体系。出台《衢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按照河道属地管理与等级设置相结合原则,确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1663名、河道警长358名。建立村级《生态档案》,因村制宜制定“一村一策”治水方案和“一河一策”河流综合治理方案,明确各条河道年度水质改善目标,并编制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推动治理计划落实。改“河长联系制”为“河长领创领衔领办制”,每人一份“军令状”,每段一块责任牌,每河一张作战图,并配套建立“河长制”工作巡查、例会、河长日志及问题交办考核制度。
二是多元化组建河长队伍。聘请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离退休干部、有威望的寓外成功人士回乡担任河长,龙游县已有74位在外龙商和寓外人士在担任“河长”同时,认领河段、水塘共112段(口)。市、县两级人大、政协领导主动担任“河长”,并承担河道保洁责任。目前全市700 多名委员认领山塘河道养护和项目联系, 200 多个委员加大企业治污技术改造力度,衢江区 100 多位人大代表义务担任“环保监督员”,常态化保护乌溪江。
三是多渠道公开河长信息。建立“河长治水”社会公开监督制度,将各河道“河长”管理分工及水质改善承诺在《衢州日报》等媒体上进行统一公示,在“河长”管辖范围内的河岸两侧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共433块,标明河道基本情况、河长姓名及联系方式、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投诉举报。去年至今累计收到意见建议672条、河道污染举报327条。同时,建立河道警长制,配备河道警长358名,一名民警负责一段河道,并相应设置“河道警长牌”,为水环境综合治理保驾护航。
二、三员举措助推治水
一是当好河道信息“调研员”。深入开展河长走村入户活动,到群众当中征集治河“金点子”。九华乡茶铺村在乡河长走访过程中,征集到防洪涵洞堵塞导致石坑源支流水溢,及时将水利设施修复纳入下一步治河方案。通过深入调研全面摸清各村河道治理问题,全市1663名河长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3600余条,同时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采砂整治、农民转产专业等重点工作撰写特色经验和调研报告237份、“河长”日志33万余篇,为“清三河”工作顺利推进奠定扎实基础。
二是当好治水纠纷“调解员”。建立“一对一”工作模式,实行一包到底、包干负责,各级“河长”全权负责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和协调,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跨界治水工作难点。如铜山源水库西灌渠是境内有名的黑臭河,后经“河长”与市铜山源水库管理局积极对接与协调,投资20余万元,清理垃圾3000余吨,使黑臭河成功变身农用灌溉河。去年全年,全市共调处“五水共治”矛盾纠纷911件,成功879件,调解成功率96.5%,排查不稳定因素429起,调处群体性事件29起、涉及1798人次。
三是当好转型增收“指导员”。为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治理过程中生猪禁养、水产养殖治污的农民持续增收问题,各级“河长”根据政府出台转产转型“新十条”政策,在已完成畜禽禁养的村中积极推进村民转型转产专项行动。目前,在乡河长指导下,该市已有60余个乡村通过流转土地探索“猪棚换大棚”、“猪棚换菇棚”、“猪棚换来料加工房”和“养猪改养生”等“三换一改”新转型增收新模式,并已完成退养户670余户、1890余人进棚种菜;同时,全市462座水库、2309个山塘已实现禁止施肥养鱼,其中234座水库和530座山塘已推广“洁水养鱼”。
三、三大创新助力治水
一是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运用科技手段全面推进“河长制”具体化、可视化落实,依托智慧环保项目建立“五水共治信息化作战指挥系统”,按照“智慧治水”目标,将全市407名乡镇级以上“河长制”信息统一录入系统,详细显示每条河流的河道信息、河长人员及“一河一策”治理进展等信息,实现“河长治河”实效可视化展示。同时,积极推广全市河长手机APP系统,实现河道检查情况、公众举报受理、接受上级河长指令和整改情况反馈等信息实时传输。
二是推广科技化净水体系。将“科技治水”和“长效保水”相结合,由各村河长牵头实施并推广项目化治水工程。开化县在率先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信息化管理基础上,创新将“自充氧生物滤床”技术运用至生活污水洁净处理,在实现污泥产生量最小化同时,出水水质达一级A排放标准。目前,该县已有296套生活污水终端处理工程采用自充氧生物滤床技术。同时,围绕畜禽养殖污染循环化处理,衢江区引进全省首套规模最大的沼液浓缩处理设备,通过利用沼液膜浓缩分离技术,将畜禽排放物进行分类处理,每天可将100吨沼液分离成15吨的沼液浓缩液体有机肥和85吨清水。
三是探索市场化运管方式。强化县级河长整合能力,通过项目包装与申报,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BOT、PPP等建设模式,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参与治水。在污泥处置中,与中关村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全省首条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污泥生产线,2014年已妥善处置已妥善处置工业和市政污泥13000余吨;衢江区在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方面,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公开招标形式,在全省率先引进BOT管理模式,建成集收集、清运、维护于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系统。目前,营运公司已投入资金2248万人,对700多处垃圾收集堆放点进行集中维修、加固和扩建,有效解决固体垃圾收集、堆放问题,该模式运行半年以来已收集、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000余吨,效率提升超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