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推进民族村“一村一品”建设显成效
近年来,衢州市民宗局根据中央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省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的精神,结合衢州市“一村一品”行动计划,以“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创建“民族特色经济专业村”为抓手,以推进民族发展项目建设为手段,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实施奖励帮扶措施、狠抓项目实施质量,有力地推进了我市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市49个民族村已经有19个民族村通过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考核验收,有 12 个民族村被评为市级民族特色经济专业村。通过“两村联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形成了一批高山蔬菜、红提、食用菌、生姜、湖羊、清水鱼、来材加工、农家乐等特色专业村。在刚刚公布的2014年度全市63个“一村一品”行动优秀村中,就有6个民族村。
一些民族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不但本村的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地乡村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如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以前一直以玻璃拉丝工业和养猪业为主导,解决了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农民收入稳定的基础。为了保护乌溪江水源,响应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号召,紧邻乌溪江的破石村关停养猪场和玻璃拉丝厂,在发展传统经济作物杨梅、茶叶、毛竹的同时,村里成立了笔架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按照农户自愿的原则,吸纳102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其中36户为少数民族户。投资450万元,建成高标准菇房3700平方米,反季节栽培空调库房27个(3600多立方),自动装袋生产线1条,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门路;大洲镇外焦村利用畲族传统节日举办大型的歌舞节,开展畲族山歌对唱,婚俗、祭祀歌舞表演等活动,宣传具有畲族风情的农家乐旅游品牌,提高外焦村农家乐旅游知名度,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被评为为市农家乐示范村、省农家乐旅游特色村、浙江“美丽乡村”。为进一步提升该村旅游品位,2014年,该村以打造符合国家民委要求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抓手,准备利用三年时间,总投资1250万元,建设3.5公里通村道路,新建具有畲族特色的1600多平方米的接待中心和山寨门楼,2000平方米的畲族文化广场,对全自然村房屋立面进行具有畲族特色改造,完成6.5公里游步道及绿春湖旅游景区建设,使游客年接待能力达到20万人,农民年增收500万元;江山市上余镇江村是江山市唯一一个民族村,2014年该村生姜种植规模达到260亩,亩产2500斤左右,按目前的市场价格是每斤6元,毛利375万,净收益达到2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3600元。开化县张湾乡潭头村借力县委县政府打造“3A”旅游村庄,争取各方面资金500多万元,请中国美院规划设计,建设打造新型生态家园,相继建成旅游接待中心、儿童戏水乐园、月潭、白玉公园,畲族文化长廊,观景台等旅游设施,成为具有生态特色、民族特色、亮丽景色的度假旅游休闲村庄,率先成为“3A”景区示范村,成为开化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为创建特色畲族村寨打下坚实基础。9月28日,全县乡村旅游推介现场会在该村举行,取得圆满成功,吸引游客数千人。龙游县沐尘畲族乡社里村发展湖羊养殖基地,累计饲养湖羊700多头,沐尘村发展了200亩蔬菜基地和120亩葡萄种植基地。常山县龙绕乡坞口村发展成来料加工专业村,全村90%以上的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并辐射到周边5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