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开发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6.01.2015  16:23

2013年12月,衢州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市。近年来,衢州市开发区(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作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加强宏观指导、推进示范试点和强化技术支撑为抓手,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节能降耗,以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本文根据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园区有关理论,通过对部分园区的走访调研,结合浙江省2013年园区循环经济统计年报资料,现对衢州市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作出描述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加快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园区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即3R)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级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从实际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领域是工业系统,其发展理念是由工业生产的单向线性经济方式向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传统工业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以3R为操作原则,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最终实现最佳生产和最少废弃。园区作为工业集群集聚发展的主要阵地,具有企业布局集中、共享基础设施完备、物质技术联系紧密等方面的优势,在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具备比其它区域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

严格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或称生态化园区)应该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园区,通过能量传递或物流交换等方式,将不同企业连接起来,使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企业的能源或原料,以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最小化。从目前衢州园区实际情况看,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土地集约利用、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园区产业循环链建立延伸以及重点企业循环化改造等方面,具有衢州特色的园区循环经济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该市园区整体循环化水平与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各园区之间循环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有待通过进一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生态化建设,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 衢州市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2013年底,衢州市共建有7家省级及以上园区,分别为国家级的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市经济开发区、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省级的衢江经济开发区、江山经济开发区、常山工业园区、开化工业园区和龙游工业园区。其中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列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级示范试点园区,衢江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园区循环化改造省级示范园区,江山经济开发区、龙游工业园区等正积极开展循环化改造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申报,其他园区也积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该市园区循环经济已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1. 产业集群规模显现,循环网络初步形成

2013年底,该市园区共开发土地面积72.2平方公里,已有入园工业企业1697家。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44.4亿元,同比增长10.8%;单位投产面积产出率(即经济密度)为152.5万元/亩,同比增长8.5%。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各园区已形成了若干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中园区产业集聚度在40%以上的产业集群有:市经济开发区以空气动力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氟硅新材料、ODS替代产品、有机硅材料和高纯多晶硅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江山开发区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集群;衢江经济开发区和龙游工业园区的高档特种纸制造业集群、开化工业园区的文化动漫产业集群等。常山工业园区的纺织、金属加工业也具有了一定的集群规模。

企业集群、产业集聚为全市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一批重点企业循环经济改造较快推进,园区部分企业之间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网链,部分园区之间产业形成一定互补,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稳步提高。较为典型的衢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巨化集团公司,从“元素代谢”和“工业共生”角度,已形成氟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为技术突破口的化工产业链,同时配套完善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公共配套设施,各产业之间关联度密切,各种物料和水、电、气、蒸汽等通过管道互相连接,形成了鲜明特色的化工循环经济产品链。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元立集团,先后实施了焦炉尾气余热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炼钢蒸汽综合利用等循环利用项目,总装机容量16.1万千瓦,年自发电8.7亿千瓦时,自供率达87%,并综合利用将钢渣废渣变废为宝,延伸壮大为较完整的金属制品产业链。

龙游工业园区和衢江经济开发区,园内建有较为完善的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设施,吸引了一大批特种纸企业入园发展,形成了在国内特种纸行业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网链趋于完善,维达、仙鹤、金昌、凯丰、云丰等一批重点造纸企业加强清洁生产工艺改造,企业内部和园区同行企业间中水回用、物料循环利用等项目积极开展。

2. 资源利用水平提高,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提高资源(包括水资源、固废资源等)利用效率是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又有利于减少废物排放。从水资源利用情况看,2013年全市园区工业用水总量6.18亿吨,同比增长8%,万元工业总产值用水量为73.0吨,同比下降2.7%;工业重复用水量5.08亿吨,增长7.9%;工业重复用水率为82.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从工业固体废物利用情况看,2013年,全市园区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45.5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226.2万吨,固废利用量比上年增加2.8万吨,增长1.3%;综合利用率为50.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目前,各种工业废物已被制成多种产品,或从中提取金属和稀有金属,应用于制造肥料、处理污水以及用作化工填料等,有效促进了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

工业企业综合能耗是监测企业能源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直接反映了园区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的高低。2013年,全市园区内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78.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6%,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为0.44吨标煤,比上年减少0.03吨标煤,下降6.3%;电力消费总量为50.3亿千瓦时,万元产值电耗为596.4千瓦时,比上年减少3.9千瓦时,下降0.6%。从统计数据看,园区内钢铁、化工、造纸、建材等循环经济特征较为明显的主要行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同比均出现较大程度下降。

3. 清洁生产势头良好,静脉企业较快发展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清洁生产企业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政策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它注重的是生产过程的全控制,强调的是废物产生量的“源削减”。而目前列入统计范围的清洁生产企业是指符合清洁生产条件,并已通过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审核认定的企业。入园企业通过发展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从而达到节约成本,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据统计,该市园区共有8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认证。化工、造纸、水泥、印染等行业企业普遍将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企业生产管理始终,注重在生产营销中对各个环节做到“源削减”的全过程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成效。

静脉企业是指通过垃圾回收和生产废弃物购进,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再资源化利用的企业,也称为资源再生利用企业,发展静脉企业也是当前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园区回收利用体系的重要途径。2013年,该市园区内共有废旧物资回收站点5个,共购进废物1.9万吨,比上年增加0.4万吨,增长30.7%,其中从园区内购进废物1.1万吨,从园区外购进废物0.8万吨;全年主营业务收入6978万元,比上年增加732万元,增长11.7%。2013年,园区内利用废旧物资和下脚料生产的静脉企业20家,静脉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060人,比上年增长8.7%。如市开发区内的衢州宝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元立集团废钢渣为主要原材料,从中筛选出铁、精矿粉,以污水为原料产出污泥和干化污泥,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经济效益良好。

4.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污染整治力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环境监管和环保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该市园区及入园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治理效果显现。全市园区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化改造过程中,均制定环境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3年,该市园区共有5家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厂和有污水处理能力的企业,全年共处理入园企业污水1409万吨,比上年增长22.8%;污水处理率达64.4%,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

2013年,全市园区用于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达4980万元,园区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据统计,该市园区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25千克/万元,比上年下降2.3%;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0.12千克/万元,比上年下降7.5 %。园区环境监管力度加大,至2013年底,全市园区内有303家企业通过ISO14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长11.4%;有83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增长7.4%。

5. 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创建有效推进

该市园区以及入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日益浓厚,通过加大项目投入,积极推进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促进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内涵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工业园区生态化水平。以化工、造纸、制革、印染四大行业整治为契机,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工作,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改善园区生态环境。2013年,该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是全省唯一上榜的地级市;市高新技术园区被列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级示范试点,江山(江东)开发区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巨化集团公司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国第一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氟化工企业和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到2013年底,全市通过省级评审创建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43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6家。

三、 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衢州市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始终坚持“3R”原则,并在减量化、循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要求相比,无论在循环产业网链完善、工艺技术创新、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各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仍然存在。

1. 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群发展不够充分

该市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工业结构偏重,园区初期发展较为盲目,普遍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分工不明确,产业种类过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导致入园企业普遍存在“小而散”的问题。2013年,全市7家园区内共有工业企业169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44.4亿元,平均每家企业产值4980万元。入园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即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仅398家,占全部企业的23.5%;其中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仅1家;10-100亿元的12家,占企业总数的0.7%;在1-10亿元的118家,占7.0%;5000万-1亿元的124家,占7.3%。园区内大量存在的是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6.5%。产业集群发展不充分,园区产业主导作用淡化,核心竞争力不强。

2. 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和配套程度不高

成功的循环经济园区,一般都有良好的产业定位和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该市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突出发展氟化工,进而形成特色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公共工程等为基础的循环共生产业网和“一主三特色”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但衢州市多数园区从规划建设开始就与循环化园区存在先天距离,园区在吸引企业入园时过于追求企业数量,而忽略了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性和关联性,导致园区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过多、过短、过细的问题普遍存在,园区企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循环效应难以产生;部分园区为产业集聚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过于注重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而对企业零部件配套厂家、研发、营销机构以及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等外围服务重视不够,园区循环化发展缺乏持续动力和有效支撑。

3. 清洁生产推广不够,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清洁生产是当今环保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其重要之处在于单个企业用消除或削减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的做法,代替原先要求企业污染达标排放的做法,是环保管理理念的质的飞跃。而从当前入园企业实际看,通过清洁生产认证的企业仅占园区规上企业的21.6%,数量较为有限,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尚未成为企业普遍的自觉行为。园区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较低,尚未构建完善的能源梯级利用系统,新型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和节能工艺在企业的应用较少;园区内静脉企业数量明显偏少,物质循环延伸不够充分,资源再生利用、废弃物资回收开展不够理想,园区企业的综合能耗、水资源利用率以及固废利用水平也和循环经济园区的指标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

4.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循环经济改造项目进展缓慢

园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高端化经营模式,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都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撑。而当前该市各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偏少,高能耗粗放型企业多,园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落后、技术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2013年,园区内3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企业120家,占30.1%,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5个百分点;共支出科技活动经费6.6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用于购置设备经费9.51亿元,比上年减少2.5亿元,下降20.8%,其中用于购置环保设备的占4.7%,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科技投入的不足以及先进设备更新的缓慢,直接制约了企业循环改造项目的推进。另外,一些提高共生关联度和共生效率的技术研发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5. 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受园区管理机制、财力等因素影响,园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短板效应日益明显,随着入园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和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园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难以满足园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如市高新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处理中心现有的处理能力已难以应对园区日益增长的污水和固废处理需求,污水管道建设也需相应加强,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输送管道建设较为滞后,废物交换平台以及循环经济统计信息化平台等支撑性平台建设明显不足;衢江开发区东扩区域集中供热尚未到位,建成区部分管网需要提升,多数园区生活配套不尽完善,缺少医院、学校、公交系统、娱乐活动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待加强。

四、加快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园区循环经济是衢州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的重要内容,需要按照创建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通过宣传引导、科技创新、企业挖潜以及产业链完善等多方面协调互动,促进衢州园区循环经济取得更快进展。

1. 加强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的宣传引导

近年来,衢州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有较多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处于被动观望状态,积极性不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远未普及。因此,各相关职能部门、园区和新闻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闻宣传,大力宣传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园区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宣传有关能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向全社会特别是入园企业普及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知识,大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园区的浓厚氛围;各园区应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各种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鼓励各类新产品、新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成果转化;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循环经济培训活动,组织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学习工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强化形成节约资源的观念和意识,进一步调动企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开展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循环产业链构建

围绕节能减排、发展模式转变以及园区循环化建设与改造的要求,紧密结合传统产业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现有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产品优化和技术升级。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度、辐射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适当引进部分补链企业,通过核心产业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逐步在园区内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空间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切实抓好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减量化,以现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基础,着力构建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的循环型产业链。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实施一批循环改造重点项目,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构筑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新优势。

3. 完善园区循环经济评价和科技支撑体系

应研究建立全市园区循环经济监测评价体系,将循环经济评价主要指标纳入园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体系和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推进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资源节约型园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入园企业加大对资源节约技术的投入,建立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节约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有实力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开展循环经济实用技术研究,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及技术中心等机构,吸引一批循环经济领域的高端人才来衢指导或工作;紧密跟踪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创新利用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废弃物处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的再资源化技术,为发展壮大静脉产业提供技术保障。鼓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力量向园区聚集,为全市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4. 建立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从全球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同,实施循环经济的目标和重点也不同,例如发达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废弃物的减排和再利用,而我国主要是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针对该市园区企业中小微企业多,能源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资金不足的现状,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公共管理职能,加大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业务指导,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完善企业间产业循环网链的构建,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全市园区循环型服务业发展,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引导公民强化低排放和零排放的社会意识,促进衢州园区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提升。